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现代
作者:张雅静,王天芳,薛晓琳,王佳佳,李冠儒,韩萍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北京小汤山医院中心,北京102211
加入收藏夹【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亚健康的现代文献,探讨亚健康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方法:全面检索近20年有关亚健康的现代文献,应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2.0软件对证候及证候要素的频次进行分析。 结果:经初步规范后获取证候名称50个,出现频次居前3位的是肝气郁结、心脾两虚和肝肾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14个,出现频次居前3位的是脾、肝、肾;病性类证候要素16个,出现频次居前3位的是气虚、气滞和湿。 结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类型的分布比较分散,而证候要素的分布相对简洁、集中,因此有必要从证候要素入手进行亚健康常见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关键词】亚健康;证候;文献工作
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andtheirelementdistributionsinsubhealthstatus:amodernliteraturereview
YajingZHANG,TianfangWANG,XiaolinXUE,JiajiaWANG,GuanruLI,PingHAN
Preclinical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HealthExaminationCentre,BeijingXiaotangshanHospital,Beijing102211,China
Objective:Toprobeintothe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andtheirelementdistributionsinsubhealthstatus.
Methods:Literaturesonsubhealthinpast20yearswerecollected,andadatabankwassetupbyusingEpiData2.0.ThefrequenciesofsyndromesandtheirelementswereanalyzedusingSPSS12.0.
Results:Outofthe50syndromesobtainedfromthestandardizationofsyndromenomenclature,andthetopthreewerestagnationofliverqi,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anddeficiencyofliveryinandkidneyyin.Spleen,liverandkidneywerethetopthreeofallthe14diseaselocations.Qideficiency,qistagnationanddamppathogenwerethetopthreepathogenicitytypes.
Conclusion:Althoug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insubhealthstatusarescatteredinthedistribution,themainsyndromestakeupaleadingproportionandtheirelementsareconciseandconcentratedindistribution.Therefore,itisnecessarytomakeastandardstudy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insubhealthstatusfromsyndromeelements.
Keywords:subhealth;symptomcomplex;documentation
临床存在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提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1]。由于其发生机制不清楚,西医目前缺乏有效和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独到优势。中医学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状态,认为人体正常情况下维持着阴阳气血、升降出入、动静以及心理等相对平衡,而亚健康状态虽然还未到疾病状态,但人体的阴阳平衡已经被打破。在阴阳失衡的初期,各种不适症状刚出现,此时及时干预往往可以建立新的平衡,不适症状随之消失;否则,症状就会加重或增多,发生疾病[2]。目前中医对亚健康的辨证还较为混杂,没有统一的标准与依据,且中医证候分型种类众多,不便于掌握分析。我们尝试把证候分解为证候要素进行研究,系统检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对亚健康临床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以求为亚健康证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界面,以“亚健康”为主题词进行初级检索,检索1990~2008年的相关文献,初次检索结果为1273篇;在此基础上,以“中医”和“证”为检索词,在全文范围内二次检索,结果为396篇。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后选择文献53篇。
1.2资料选择标准
1.2.1纳入标准选择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相关文献,并且有确切的证候分型。
1.2.2排除标准对于综述及无确切证候分型的文献,予以舍弃。
1.3分析方法
1.3.1文献资料的提取对纳入的53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提取文献题目、作者、年代、来源、疾病的名称和中医证候名称。
1.3.2证候名称规范化按照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颁布的《中医药学名词》[3]对文献中辨证分型的名称进行规范。对于《中医药学名词》不涉及的证候名称再按照《中医诊断学》[4]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5]进行规范。如“肝郁气滞”、“肝气郁滞”、“肝失疏泄”和“肝郁”均以“肝气郁结”计。为尽可能不遗漏关于病性、病位的所有信息,对于不便归类的证型按原文献予以保留,如“奇经八脉失调”、“肝郁劳心”及“卫气失调”等。
1.3.3证候要素拆分证候要素是证候分类的最小单元。按照《中医诊断学》[4]分析证候的含义,并参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5]以及张志斌等[6]关于证候要素的研究,将证候分解为病位、病性两类证候要素。如“肝气郁结证”分解为病位类证候要素“肝”和病性类证候要素“气滞”;“气血两虚证”仅分解为病性类证候要素“气虚”、“血虚”;“气滞证”、“血瘀证”为单证候,作为病性类证候要素处理,不做进一步提取。
1.3.4统计学方法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由两人独立录入数据,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核对修改至两个数据库完全一致。将EpiData2.0数据库导出为SPSS格式,应用SPSS12.0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文献类型、采用的中医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得出亚健康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的基本规律。
2.1一般情况在纳入的53篇文献中,所述证候来源于亚健康的理论研究21篇,占39.62%;临床研究32篇,占60.38%。其中明确提出该研究具体病例数者3篇,共涉及病例265例。
2.2证候类型分布在所有纳入的文献中共有101个证候类型,经过规范后归纳为50个,总频次为326次。出现10次以上的证候类型有10个,总频次为230次,累计百分比70.55%。其中“肝气郁结”出现的频次最多,共45次(13.80%);其次为“心脾两虚”38次(11.66%);“肝肾阴虚”29次(8.90%);“脾肾阳虚”24次(7.36%);“痰湿”23次(7.06%);“血瘀”、“脾虚湿盛”和“肝郁脾虚”均16次(4.91%);“湿热”12次(3.68%);“气血两虚”11次(3.37%)。出现5~10次的证候类型有7个:“阴虚火旺”9次(2.76%);“心肾不交”8次(2.45%);“肾精亏虚”6次(1.84%);“心火上炎”、“脾胃气虚”、“肝胃不和”和“肺气虚”均5次(1.53%)。出现2~4次的证候类型有13个:“心气虚”4次(1.23%);“胆郁痰扰”、“脾胃气虚”、“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和“表虚”均3次(0.92%);“肾阴虚”、“肾阳虚”、“气虚”、“脾虚”、“脾胃虚寒”、“肝火上炎”和“肺脾气虚”均2次(0.61%)。其余20个证候类型“肝郁劳心”、“心血虚”、“阳明结滞”、“虚证”、“心肝失调”、“心肺气虚”、“痰浊上蒙”、“痰气互结”、“卫气失调”、“寒滞经脉”、“气滞”、“气郁化火”、“气虚血瘀”、“奇经八脉失调”、“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脾虚痰湿”、“肝血虚”、“肺肾阴虚”和“心肾阴虚”均1次(0.31%)。
2.3证候要素分布文献中共出现证候要素30个,出现总频次为852次。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14个,合计频次380次;病性类证候要素16个,合计频次472次。 病位类证候要素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脾”111次(29.21%);“肝”99次(26.05%);“肾”73次(19.21%);“心”60次(15.79%);“胃”16次(4.21%)。其次为“肺”9次(2.37%);“表”和“胆”均3次(0.79%)。其余“阳明经”、“卫分”、“气分”、“经脉”、“奇经八脉”和“清窍”均1次(0.26%)。 病性类证候要素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气虚”108次(22.88%);“气滞”77次(16.31%);“湿”54次(11.44%);“阴虚”53次(11.23%);“血虚”51次(10.81%)。其次为“痰”29次(6.14%);“阳虚”28次(5.93%);“热(火)”22次(4.66%);“血瘀”20次(4.24%)。还有7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下,它们是“阳亢”8次(1.69%);“精亏”6次(1.27%);“气逆”5次(1.06%);“失调”、“虚”和“外风”均3次(0.64%);“寒”2次(0.42%)。
3讨论 中医强调功能失调多根据机体表现出的外在宏观征象判断,很多疾病以主症命名,从西医学角度看就是症状。亚健康是基于西医学健康和疾病的概念而生,其范畴涵盖中医“欲病”和部分“已病”。因此,运用传统中医辨证方法辨识亚健康状态是可行的。按本文要求筛选出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的文献仅53篇,近半数是理论研究,可见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研究报道尚不多,因此有必要加强亚健康中医辨证规律的研究。由于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其诊断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并且目前许多亚健康患者一般不主动去医院就诊,导致现在对亚健康的临床研究多是小样本证候探讨和疗效观察,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临床科研的质量。 亚健康状态的证候类型多以脏腑辨证为主,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较分散,其中40个证候类型的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下。但排在前5位的证候类型分别是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痰湿内生,累计百分比48.77%,反映了这5个证候的常见性。中医对证候的辨识是基于宏观的临床症状表现,虽有“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但具体到不同的疾病,其证候症状表现特点的侧重点有差异,并且一些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同。因此,本研究根据文献分析得到证候类型名称虽然仍属于传统辨证范畴,但由于是亚健康状态下的内容,其具体证候的表现特征及其轻重程度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以分析其与疾病状态下证候特点存在的差异。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主要将其概括为躯体、心理和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等,这3种亚健康的表现也常常相兼出现,因此加大了临床辨证的难度,故在发表的文献报道中出现了如心肝失调、卫气失调或奇经八脉失调等表述不清晰的证候名称。 证候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证候分类的最小单元,可分为病位(肝、肾等)和病性(气滞、阳虚、血瘀等)两类。一般来说,临床用于指导治疗的具体证候诊断多由2个以上的证候要素相互组合而成,如“心脾两虚证”由“心”、“脾”、“气虚”、“血虚”4个证候要素组合而成。由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亚健康状态常见证候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五脏,排在前3位的是脾、肝、肾,病性特征主要涉及气血阴阳。这与《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中的表述一致,即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体衰等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失和。 本研究原有规范后的50个证候名称,拆分后相关证候要素为30个。如果能够从证候要素入手,将本病常见的证候简化分解为证候要素,然后在诊疗实践中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证候要素的组合,无疑能对辨证的规范化提供很大帮助。 王永炎等[7]提出,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很多,各有特色,却不易推广,而证候要素比证候更简单,具有灵活性。同时,证候要素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疾病的复杂性。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目的是综合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丰富并规范证治内容。对较繁杂的证候系统而言,证候要素则分类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较少的证候要素可提供疾病的大部分信息。如果能够明确证候要素的辨证标准,论治也就更有针对性,必将为临床的诊治和科研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ChinaAssociationofChineseMedicine.ClinicalguidelinesofChinesemedicineonsubhealth.Beijing:ChinaP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12.Chinese.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2SunT,WangTF,WuLX.Onsubhealth.Beijing:ChinaP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7:257258.Chinese. 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7258. 3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ermsExaminingCommitte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erms.Beijing:SciencePress.2004:8108.Chine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108. 4JiSL.TraditionalChinesediagnostics.Beijing:People'sMedicalPublishingHouse.2002:99174.Chinese. 季绍良.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9174. 5YaoNL.TraditionalChinesesyndromedistinguisheddiagnostics.2nded.Beijing:People'sMedicalPublishingHouse.2002:103260.Chinese. 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3260. 6ZhangZB,WangYY.Research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nomenclatureandclassification:reviewandhypothesis.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3;26(2):15.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张志斌,王永炎.证候名称及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假设的提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5. 7WangYY,ZhangZB.Rediscussiononthekeypointsinimprovementtodifferentiationmethod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ZhongYiYao.2007;24(1):14.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王永炎,张志斌.再议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几个问题.天津中医药.2007;24(1):14.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 上一篇: "亚健康"人的共同特征是容易激动和
- 下一篇: 50经络检测系统―百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