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的回忆
110广州网 时间:2011-12-25 16:20:01
关于水稻的回忆
(近日袁隆平接受天涯杂谈和南方农村报联合采访,想起了一次偶遇这位先生。那是1996年,我在某机关工作,被差遣去首都机场接各地来开会的官员,长沙到北京的班机抵达后,从里面走出了一个长相和南方农民毫无二致的老头,我和另外一个接机的同事惊呼:“袁隆平!”接他的是一个小年轻,可能是他的学生,老袁还看到小年轻还说了句:“我说不用接,我又不是认不得路。”
我想很多年后,只要人们还吃稻米,袁老头就会一次次被人提起。那些出入扈从如云的大佬,大多数会被人忘记。
此文也纪念我在故乡和水稻相守的那些日子。)
不闻水稻吐穗的香味久矣,不下田操起镰刀割稻更久矣。
居北方十余年,每次回家都是大冬天,荒凉的田里长着星星点点的苕子草,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霜,露出晚稻割完后贴地的根茎。有一年去云南元阳采访时,顺道去了当地有名的哈尼族梯田,正是稻子成熟的时候,站在山上往下看,层层叠叠的稻浪在高原的风中涌动,仿佛回到了老家。在老家处处有那样的梯田,处处有那样的水稻。
水稻,只是人类主食的一种,但对老家的人来说,它就等同于主食,说“吃饭”指的一定是米饭,父母曾来北京小驻,每顿当然必做米饭,但我和妻子有时吃面条和馒头。母亲很惊讶,说你们怎么不吃饭?那怎么能行?二十年前家兄在石家庄读军校,写信回家报告说,一个月只吃几顿大米,其余都是白面。外公知道后叹息良久,说当了军官,国家怎么连饭都不管饱呢?还不如我们作田的。-----老家的旱地也种小麦或荞麦,但那只是用来做零食用的,比如麦子粑粑,是当不了主食的。若有北方客去湖南乡下,有主人端上一盆挂面,里面有几个鸡蛋,那是菜肴的一种,主食只有你碗里的米饭。
当一个人看着或者亲自把秧苗插进田里,伺候它长苗扬花颗粒饱满,然后再收割,上碾机,再米糠分离,再把米饭煮熟,那样吃进嘴里,对稻米会有一种虔诚的感恩之情。
从我记事起,生产队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了,袁隆平的知名度在当地农民心中,可能仅仅次于每天在广播中播名字的几位大领导。
鄙乡的水稻耕作在二十年内有过两次革命。革命是双季稻的推广,那大约是五十年代末,有一年种稻季节提前,收完早稻后,再插晚稻。只为一名种田的老把式,我爷爷认为这是违反上天定的规矩,他不相信世上哪样一年收两次稻谷的,说生产队干部是异想天开。等到晚稻快要成熟了,爷爷走到田埂上,将带浆的谷粒用牙一咬,实实在在感觉到这就是能养人的稻米,服气地说:“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以后真的有吃了。”
第二次革命是杂交稻的推广。谷种是生产队从公社购买的,很金贵。育秧的时候还刚过阴历年不久,天气十分寒冷。生产队选几块最肥沃、灌溉最方便的水田作秧田。犁耙秧田的,绝对是生产队中种田种得最好的庄稼汉,他们具有生产队长都要尊重三分的权威,因为一个队三十户一百多号人的肚子,就望着这几丘秧田。牵牛犁秧田的时候,水还冰凉冰凉的,生产队出钱给这几位老把式弄来烧酒和腊肉,喝完酒才下田。背犁的牛干完活后也受到特别的款待,将黄豆梗用热水泡软,里面搁着榨完香油的油菜饼,牛吃了这样的大餐,长力气。秧田来来回回翻几次,最后用木筢弄平,分成小条,将已经在适当水温中浸泡一段时间的谷种均匀地撒在上面,再覆盖一层剁碎的青苔保暖-----那是还没有塑料大棚。青苔还不能盖得太厚,提防秧苗被烧死。
然后,农民像看待自己刚出生的小儿一样,一天几个来回,去秧田岸边看嫩嫩的青苗一点点从青苔下面拱出来,在初春的风中长高,长高。等到四、五寸的时候,就可以从秧田里扯脱栽种到稻田里去了。
大凡乡下小孩,七、八岁学插田时,首先要学扯秧,大人会告诉你怎样快速却小心地把秧苗扯脱,不伤根须,扯完一把后把根须在水中来回涮几下,泥块脱掉了,只有白色的根须绿色的秧苗,煞是好看。用一根干枯的稻草顺手系个活扣,这很有学问。要系得紧,往水田里抛秧时才不会在半空散架。但又不能系成死扣,要一扯活扣,就开了,提高插秧的效率。
插秧的情景很美,大姑娘、小媳妇和半大孩子站在水田里,你追我干,而且笑声不断。一行人排开,最左边的是插秧技术最好最快的,他要直直地从这头插到那头,下一个傍着他插下的秧苗往下走,以此类推。如果插得太慢,后面的追上,就会代替你当带头的,你就退居二线,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我曾看到过两个插田的大叔比武,两人分别从两头往后面插秧,到了田中间交错时,两人所插的数行秧苗,竟然像笔直的平行线。如果你看过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一定对最后那幕场景有印象。强盗全被杀死了,仅存一老一少的两位武士,站在田埂上,看到全村的农民在水田欢快地插秧,年轻武士的情人漂亮而又健康。这一幕和我老家插秧时太像了,可惜在今天我国导演的镜头下,这样的情景几乎绝迹了,多的是都市的浮华和宫廷的政变。-----我一直觉得老家的风景和日本有些像,甚至包括居民的秉性,难怪《那山那人那狗》和《边城》这类电影在东瀛会有较好的反响。
见识过老家农民种双季稻的辛苦,觉得北方许多地方农民种小麦、高粱实在是太轻松了。早稻的田都要翻三遍,水稻的秧苗一旦插下去,就更没有歇的时候,浇完肥料后等禾苗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薅秧”,驻着木棍,用脚丫一行行把稻苗之间的杂草踩死,把抢肥料的稗子拔掉,这样才能使禾苗能有足够的阳光和养份。然后就是抗旱,鄙乡多是梯田,海拔低的可以用水车,海拔高的就只能用水泵带动的抽水机。------袁隆平杂交稻的推广和抽水机广泛使用,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老家稻谷连年丰产最重要的两大原因。水稻所需要的水远非小麦能比,在我记忆中,每年大人大晚上都守在田里抽水、放水。------因为后来分田到户了,水经过别人的田到自己的田,抽水、放水就更麻烦了。要在别人的田化肥被吸收地差不多时过水,而且两家人要面对面做记号,记下人家田里水的刻度。
等早稻熟了,一年最累的“双抢”到了。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抢种”,把早稻收完后立刻插晚稻。收早稻是在水里进行,因为水不能放掉,得留着插晚稻用。赤脚走在水田里,腿脚被蚂蟥叮、瓦片划破口子太常见了,乡下人命贱,划破了也就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而已,第二天照样下田,因此每个“双抢”季节前,当赤脚医生的我妈要准备很多红药水和紫药水,很少听说有人因此得破伤风。-----腿上一些伤疤常年不去,伴人一生,不管他在城市养尊处优多少年。在水里割稻、打稻比旱田累多了,打谷机和稻谷经水浸泡后,变得沉重无比。小孩子最先学割稻,然后学递禾、扎稻草,到了有一定的力气后,才可能踩打谷机和挑稻谷。打稻一组六人,打谷机是半机械的,一个钉满“n”型的空心大轴,通过齿轮连接踏板,两个人用脚踩动踏板,大轴快速地运转,把水稻伸到上面脱粒,这两人左右,分别有两人递割下的稻穗,扎脱尽谷粒的稻草。-----稻草晒干了是宝贝,冬天可以用来喂牛,而且垫着褥子保暖。我上高中时,就挑着两把干稻草到学校。两人要把一个满是泥水的打谷机抬到另一丘水田里,是一件很吃力的苦差事,当乡亲们说一个男孩能抬打谷机了,等于说他已经成人了。
收完早稻后,插晚稻越快越好,因为要赶季节,也要防止露天的水在太阳下面蒸发。用耕牛拉一个铁滚把早稻稻梗压倒在泥下面后,就可以插秧了。晚稻比早稻费的功夫少一些,因为等稻谷饱满后,就不需要田里再留水了,将水放干,稻子会成熟得更好。
等晚稻收完了,农人得将干枯的稻草挑回去,再在田里撒下芍子草种,留待来年春天做绿肥。-----这一年下去,农民有几天可以休息?有位日本专家说真正的日本民族文化不是武士道而是稻作文化,种水稻需要勤劳、细心、坚韧,而灌溉需要彼此的协作。这有一定的道理,可备一说。
杂交稻多是早稻,普通稻子一兜要插十数根,杂交稻插两、三根足矣,然后就飞快地生长,到了收割时一兜粗壮得小孩的手都握不住。在没有杂交稻前,我家乡一亩地产六百斤谷子,已经是高产了,因此新政权以前用“石”计算面积,六石谷田相当于后来的一亩。种上杂交稻后,随随便便就是八、九百斤,甚至超过一千,两季稻加起来超过两千斤的吨粮田也不稀奇,我们生产队(现在的村民小组)当时大约人,人均一亩水田,有了杂交稻,每个人头上至少多收400斤稻谷,你想想这是个什么概念。因为有了杂交稻,从我记事开始,整个大队几乎没有挨饿的人家。早稻的杂交米确实不好吃,最好吃的是产量很低的糯米。但在那个时代,吃饱饭比什么都重要,再不好吃的杂交稻米,总比吃红薯、土豆好吧。
因为买杂交谷种很贵,我们生产队有几年还自己育杂交谷种。我记得是一丘田里一高一矮两种稻子交叉种着,高的大约是雄,矮的大约是雌,等开花的时候,有技术员指导两个农民,一人扯紧绳子的一端,扫过高禾苗,花就飞到矮禾苗上,结出来的似乎就是杂交谷种,谷种的产量极低。------我对育种不了解,不知是否是这样,儿时记忆也不可靠。
每年的“双抢”,正是暑假,放假的孩子自然要参加收稻插秧,插早稻和收晚稻时,农村学校还要特意放几天“农忙假”,让孩子们回家帮大人干农活。我的小学和初中,大多数老师是妻子在农村的半边户,他们也得回家插田割稻。而我们同学,对自己喜欢的老师表达最好的敬意,就是邀几个人去他家,帮他插完田收完稻才回自己的家,不需要送贺卡和挂历,那时也没这玩艺儿。
一年四季,老家的农人的生活的大部分和水稻息息相关,为它欢喜为它忧。在和水稻相伴的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就是晚稻快熟了,一年的丰收在望,我们这些小孩,坐在离村庄很近的田头,守着稻谷不让鸡鸭糟蹋,闻着稻谷的芬芳,拿一根短笛,吹一阵再望一阵西天绚丽的玩霞。我吹笛子就是在看稻子时学会的,虽然呕哑嘈杂难为听,但那些成熟的水稻却不嫌弃我,他们伸着头,在仔细地听。
老家有一个“神犬救稻种”的故事,一代代相传至今不知有多少年了。说的是原来的水稻,谷子从根部一直长到顶端,这样产量就太高了,人们无饥饿之忧,就很不珍惜粮食,随便浪费。玉皇大帝知道后很生气,决定惩罚人类,派神仙下来把谷种收上天,农家喂养的一只神犬知道后,跑过去将尾巴伸到那位神仙装稻种的口袋里,沾满了稻种跑回来了。从此,珍贵的稻种保存下来了,但稻穗就像狗尾巴一样,不再满茎全是谷子,而只长在尾巴上。所以,家乡的农民用新稻煮熟第一顿饭,尝新时祭完祖先后,先盛一勺饭给自家的狗吃,然后再自己动筷子,以此感谢狗为人类救下了稻种。
这当然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但可知农民多少年来,对稻种是何等的重视。这样的“神犬”只存在农人们的想象中,现实中真正为农民寻找高产稻种的,是袁隆平这样的老头。
作者:大汉皇叔 回复日期:2007-1-7 20:09:18 沙发.
作者:晓2000 回复日期:2007-1-7 20:10:28 地板~~
作者:萝卜蚊子飞 回复日期:2007-1-7 20:20:45 我跟楼主都是湖南人,楼主笔下的生活,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的确,小的时候,除了米饭,还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主食。
楼主关于种水稻的过程,写得真详细,我全都干过了。
作者:sky9890 回复日期:2007-1-7 20:37:46 楼主写的很真实,也很感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在我们家乡问乡亲省长是谁,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出来,但问袁隆平是谁,基本上人人都知道.我家里至今还保存着80年代的一份杂志,名字就叫<杂交水稻>
作者:北方鹰 回复日期:2007-1-7 20:43:02
作者:小土布衣 回复日期:2007-1-7 20:19:30
没有下田插过秧,就不知道米的真正的味道
作者:uilily08 回复日期:2007-1-7 20:34:02
我@也有@髡h呢。哈哈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7 20:43:32 黑泽民导演的《七武士》
----是黑泽明))汗。
作者:小土布衣 回复日期:2007-1-7 20:59:14 为虾米我的回复没了?
作者:14819059 回复日期:2007-1-7 21:06:10 所以,家乡的农民用新稻煮熟第一顿饭,尝新时祭完祖先后,先盛一勺饭给自家的狗吃,然后再自己动筷子,以此感谢狗为人类救下了稻种。
-----------
家乡名曰:尝新
记得每到“尝新”这天都有鱼有肉,印象颇深
作者:千年小姬 回复日期:2007-1-7 21:08:35 好文:))
作者:北方鹰 回复日期:2007-1-7 21:11:53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7 20:43:32
黑泽民导演的《七武士》
----是黑泽明))汗。
己修改。问好砍柴兄!
作者:烟扫帚 回复日期:2007-1-7 21:26:53 这些为了人类的进步而日夜耕耘的伟大的人们不管风云变化始终会被人们铭记于心对袁老先生显上深深的敬意
作者:台天 回复日期:2007-1-7 21:43:53 浙江农村长大,呵呵,砍柴干过的活,我差不多也干过!
作者:爱武松的老虎 回复日期:2007-1-7 21:55:59 砍柴变割禾,手法不错嘛~
作者:雨后青山 回复日期:2007-1-7 22:23:19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7 20:43:32
黑泽民导演的《七武士》
----是黑泽明))汗。
------职业病,写泽民写多了。笑~
作者:爱武松的老虎 回复日期:2007-1-7 22:59:05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foolocracy 回复日期:2007-1-7 23:14:41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
有的人家还要用红薯和饭一起煮才够吃
现在根本不考虑吃饭问题,考虑的是找钱的问题
我老家也是湖南的
作者:东篱剑客 回复日期:2007-1-7 23:31:20 好帖子,我也是农村伢,在湖北。楼主也说了句大实话,起码南方水稻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的是生产技术的改进,袁隆平的杂交稻、化肥、水利。我一直以来就对什么改革包产到户的吹嘘不屑,那不是吃饱饭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很多地方不是真正原因,相反的是中断了农业集约化之路,后来又压制农民的结社,农业现代化也不0再提了。
作者:行者无疆朱 回复日期:2007-1-8 0:05:14 每天都看南都,偶尔能看到你的大作,在时事评论版!在天涯却是第一次,希望以后能更多的看到楼主的优秀作品!
作者:中移动真烂 回复日期:2007-1-8 01:01:03 不干农活已经很多年.
我是湖南农村出来的,LZ写的非常真实,我都干过.现在我有时候做梦还做到打稻谷呢.不过搞双抢真是累,上大学的时候,每年暑假回去干完再回学校,大家都说怎么这么黑啊.奶奶的,天天大太阳高照,能不黑吗?
我爸爸现在还在干呢,都是我不孝啊!!!不过爸爸他们到城市也非常不习惯,所以还是让他们随便干点,就当业余爱好了,这样身体还会好点.
中国的农民是最伟大最可爱的人!!!
作者:何邪社会 回复日期:2007-1-8 02:50:09 作者:东篱剑客 回复日期:2007-1-7 23:31:20
好帖子,我也是农村伢,在湖北。楼主也说了句大实话,起码南方水稻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的是生产技术的改进,袁隆平的杂交稻、化肥、水利。我一直以来就对什么改革包产到户的吹嘘不屑,那不是吃饱饭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很多地方不是真正原因,相反的是中断了农业集约化之路,后来又压制农民的结社,农业现代化也不0再提了。
--------------------------------------------------
科技是一个原因,体制更是一个原因,不过所谓改革,其实是回归,回到几千年前的样子,包括耕作方式都几乎一样.而这一切是农民自发的,请看以下:
请不要忘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哪些人的功劳?中国人民是如何吃上饱饭的?------是当年安徽凤翔县小岗村的17位村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签下生死契约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当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附近的村群起而效之,之后是邻县,之后是邻省,之后是整个中国!我们的zF,我们的D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解决中国人温饱的伟大中都做了些什么?!是不断的阻挠!我的家在农村,母亲不止一次的告诉过我,当年公社的人多次下村召集群众开会,动员他们重新把土地集中起来!但群众尝到了甜头,不愿再回到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后来终于不了了之。每当看到我们的D把这场伟大功劳据为己有,归之于邓的名下时我就感到无比的好笑,-------无知的被洗脑的小屁孩们,现在你们知道了:中国人之所以有今天的一些成绩,不是你们的主人“伟大”的D,不是所谓的“肿设计师”,而是那些被你们嘲笑,侮骂的土得掉渣的,不宜搞民主的农民伯伯们!如果不是他们,你们今天还在过着肌寒交迫的痛苦生活!在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如果说所谓的“肿设计师”有什么功劳的话就是他对农民自发的救亡运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历史告诉我们:凡是ZF放手让人民去搞,国家就会太平福强,凡是ZF指手划脚,国家就会一团糟。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8 08:10:57 我一直以来就对什么改革包产到户的吹嘘不屑,那不是吃饱饭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很多地方不是真正原因,相反的是中断了农业集约化之路,后来又压制农民的结社,农业现代化也不0再提了。
---包产到户的功绩当然不容质疑,他=它基于最基本的人性----人各其私,把农民从集体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种子的改良、水利的建设这些在集体经济时代打下的基础能发挥最好的功能。但从历史的长河里来看,包产到户这种简单的回归个体生产只能是权宜之计,将来工业化程度到一定的时候,仍然会合作,搞大生产。---但这种大生产的主导者不应是政府,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而是农民自己谈判、协作,现在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去打工,田地给了几个“种粮大户”集中耕作,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迹象。
人总是趋利的,农民很聪明,其实不用官员去管教,他们能探索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8 08:29:48 其实生产的方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产权归属。
集体经济的大生产,土地和收获的果实和单个的农民关系不密切,他为什么要好好出工?如果承包权往前再走一步,变成真正的物权。农民自己会探索出资源配置的最好方式。
改革开放这些年,那种有生命力的生产协作方式是政府想出来并大力推广的,大多是老百姓自己创作的。包括小岗村。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可不是一句空话。
作者:恋上孤独 回复日期:2007-1-8 8:33:35 顶
ZF号称用多少耕地养活多少多少人口,一切都是袁的功劳农民的苦劳,ZF就屁事没干,连疲劳都算不上
作者:狮子山 回复日期:2007-1-8 08:41:28 顶一下撒
作者:后宫马甲3000 回复日期:2007-1-8 11:51:10 再顶
作者:容达 回复日期:2007-1-8 12:56:26 感谢袁隆平从饥饿下将中国人救了
感谢钟南山从下将中国人救了
作者:yiping1914 回复日期:2007-1-8 13:11:02 像袁隆平致敬!
作者:何邪社会 回复日期:2007-1-9 0:43:41 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所发生的自发的救亡运动,正合老子名言:我无为而民自化.
其实不单农业如此商业何偿不是如此.那些自以为可以指点人民的人其实是很可笑的.
作者:artiste 回复日期:2007-1-9 0:48:51 袁老才是真的为人民服务.现在很多人都成了为RMB服务.
作者:尘埃累累 回复日期:2007-1-9 1:17:30 我曾外公(外婆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告诉我稻子是开花的。我那时候不相信。虽然知道有“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词。
他老人家让我中午12点和他去稻田里去看。
果真,看到了稻谷吐出小花穗(灌浆),很细很细的小花。
今年端午,在外婆家插秧,我自报的任务是一亩地一仪插上头。(大亩子的地,估计化小亩要化三四个)
本以为没多长,没想到,插了半天,一仪还望不上头了,最终是外婆疼爱我,把我叫上来了。
作者:riverv 回复日期:2007-1-9 2:30:13 我是江西的,十年砍柴说的农活我都干过,在双抢期间,真是累啊,不过现在好多了,农业技术改善很多.现在都用模板育秧,然后抛秧,不用像原来那样用手工插秧,一人一天能给十母地抛秧。收割的时候请收割机收割,犁地请拖拉机打钯,原来1个月没日没夜累得半死干的农活,现在10天左右很轻松就干完了.想起来现在农民真轻松啊,如果家里地比较多,日子过得很轻松.
作者:雨中南湖的536 回复日期:2007-1-9 2:45:53 这样的帖子,是我还留在天涯的原因
作者:koncel 回复日期:2007-1-9 07:16:20 d
作者:小笨虫字 回复日期:2007-1-9 08:56:10 是不是法制日报的十年砍柴?
多次在《燕赵都市报》上读过你的专栏,都是“以史暗论今”性的文章。《燕赵》周末里有很多专栏作家,说句实话,绝不是拍你的马屁,除了你的外,别人的文字都风花雪月式的垃圾。
“以史暗论今”,我欣赏的是,高莺莺案后,你写的《湖北再无阎。。》等。
后来你的专栏没有了,不知道为什么?是政治因素么?
作者:那年的洋紫荆 回复日期:2007-1-9 10:10:17 砍柴,江西人?
作者:大头看客 回复日期:2007-1-9 10:42:01 描述的很精确啊,我上大学之前,在家里也要干这些活.
不过现在老家人不是自己种田了.
在我的印象中,杂交稻一般是与晚稻一起种的.
作者:LostKingGK 回复日期:2007-1-9 12:51:52 在和水稻相伴的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就是晚稻快熟了,一年的丰收在望,我们这些小孩,坐在离村庄很近的田头,守着稻谷不让鸡鸭糟蹋,闻着稻谷的芬芳,拿一根短笛,吹一阵再望一阵西天绚丽的玩霞。我吹笛子就是在看稻子时学会的,虽然呕哑嘈杂难为听,但那些成熟的水稻却不嫌弃我,他们伸着头,在仔细地听。
=======================================
这一段太感人了,想起童年时候……
作者:feifei3再来 回复日期:2007-1-9 15:25:36 水稻,只是人类主食的一种,但对老家的人来说,它就等同于主食,说“吃饭”指的一定是米饭,父母曾来北京小驻,每顿当然必做米饭,但我和妻子有时吃面条和馒头。母亲很惊讶,说你们怎么不吃饭?那怎么能行?二十年前家兄在石家庄读军校,写信回家报告说,一个月只吃几顿大米,其余都是白面。外公知道后叹息良久,说当了军官,国家怎么连饭都不管饱呢?还不如我们作田的。-----老家的旱地也种小麦或荞麦,但那只是用来做零食用的,比如麦子粑粑,是当不了主食的。若有北方客去湖南乡下,有主人端上一盆挂面,里面有几个鸡蛋,那是菜肴的一种,主食只有你碗里的米饭。
========
这段太生动了。呵呵,砍柴的文章很生动,看完了满满对农民和袁老的敬意。
我小时一直以为全世界都吃稻米长大的呢,后来才知道北方人主食是面食。
而且我们这里的农村除了种田还种五谷杂粮,杂得很。农活很多的。我没种过,但我听同学说过,MS现在都是抛秧的?
作者:乌龙茶壶 回复日期:2007-1-9 16:44:30 公子语没来?
作者:orient007 回复日期:2007-1-9 17:10:01 呵呵好文
作者:亡羊补牢99 回复日期:2007-1-9 19:11:29 海拔高的就只能用水泵带动的抽水机。------
===============================
砍兄,水泵就是抽水机,呵呵,
一般用电机或柴油机驱动.
作者:hendersonhong 回复日期:2007-1-9 19:50:03 TO:大头看客/“在我的印象中,杂交稻一般是与晚稻一起种的”/
看了下面的分类你就不会这样YY了。
水稻分类:
籼稻和粳稻:主要是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常规稻和杂交稻:
常规稻的基因型是纯合的,其子代与上一代的农艺性状相同,因此育种家育出的常规稻品种不需要年年制种。杂交稻的基因型是杂合的,由两个不同遗传特性的品种间相互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但个体间的表现型相同,群体的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但由于杂种第二代产生性状分离,生长不一致,产量严重减退,因此,不能继续作为生产用种子,需要年年制种。
早、中、晚稻:
根据播种季节早晚、生育期长短、感光性强弱,再分为早、中、晚稻,一般是1-4月播种为早稻,5-6月播种为中稻,7-8月播种为晚稻/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9 20:38:28 感谢亡羊补牢99兄,确实如此))我家那时都用柴油机带动的.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9 20:40:46 是不是法制日报的十年砍柴?
多次在《燕赵都市报》上读过你的专栏,都是“以史暗论今”性的文章。《燕赵》周末里有很多专栏作家,说句实话,绝不是拍你的马屁,除了你的外,别人的文字都风花雪月式的垃圾。
“以史暗论今”,我欣赏的是,高莺莺案后,你写的《湖北再无阎。。》等。
后来你的专栏没有了,不知道为什么?是政治因素么?
----谢谢,正是在下。不是别的因素,我已经在《燕赵都市报》写了一年半的专栏,得换换新面孔))那些专栏已经结集出版,刚上市。
作者:蓝刀客 回复日期:2007-1-9 21:06:04 感慨啊!历历在目!
作者:七楼的天光云影 回复日期:2007-1-9 21:25:59 楼主好文
作者:小笨虫字 回复日期:2007-1-9 21:57:09 ----谢谢,正是在下。不是别的因素,我已经在《燕赵都市报》写了一年半的专栏,得换换新面孔))那些专栏已经结集出版,刚上市。
---------------------------------------------------------
你在《燕赵》已经写专栏一年多?啊!?我才看了不到半年。
怪我,怪我。我只买周日里的报纸看。-----因为周日里的报纸办的像样。
老兄的“史论”太有独到的思想。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后,觉得惊讶之极。表面上是议古,实质上很容易让人联想现今,议论之深刻,议论的切入点之高明,让人叹服。好不客气的说,老兄的“史论”绝不亚于史学专家,甚至我觉得比史学专家都高明。----很多史学专家很像书房里的“老学究”。-----这可能跟你的职业关系。
厉害!
作者:海边最湿石 回复日期:2007-1-9 23:03:04 签到:49/石头
作者:lentry 回复日期:2007-1-10 00:21:11 笔调很朴实,虽然我没种过,但是还是很珍惜米饭的!呵呵
--------------
发自UCWEB手机浏览器
作者:wutongshuxia 回复日期:2007-1-10 1:12:33 砍柴的文章是一定要顶的。
作者:何邪社会 回复日期:2007-1-10 02:14:40 作者:feifei3再来 回复日期:2007-1-9 15:25:36
========
这段太生动了。呵呵,砍柴的文章很生动,看完了满满对农民和袁老的敬意。
我小时一直以为全世界都吃稻米长大的呢,后来才知道北方人主食是面食。
而且我们这里的农村除了种田还种五谷杂粮,杂得很。农活很多的。我没种过,但我听同学说过,MS现在都是抛秧的?
-------------------------------------------------------
北方有些地方主食也是大米,东三省是大米主产区之一.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大米都是最主要的粮食.
作者:董伟
平时北京人主食喜欢吃什么?昨天公布的北京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调研小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大米已成为北京人平时的最爱,有78.8%的北京城市居民主食消费以大米为主。
白面已经从过去的饮食主导地位退居次席,在北京城市居民日常饮食中,所占比重仅有17.3%。此外,记者在这份有关北京城市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的调查报告中了解到,面包、切面、馒头等加工制品和豆类、杂粮等食品,目前仍然是城市居民经常消费的产品;而方便面、包子、饺子等速冻食品以及糕点、罐头已沦落为偶尔消费的地位。不过,在肉类产品的消费中,北京城市居民还保留着以消费生猪肉为主的生活习惯;而在果蔬类产品中,普通菜和国产水果则成为北京城市居民的消费主流。
作者:个性手表 回复日期:2007-1-10 09:24:02 砍柴的文章是一定要顶的。
作者:yiyeqicilang 回复日期:2007-1-10 09:42:28 喜欢上<南方都市报>都是因为楼主的那些深入浅出,借古讽今,深抚民谟的文章.近来似乎很少看到你的文章,为什么?
作者:shiyou79 回复日期:2007-1-10 9:48:00 其实现在已经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南方会种水稻,北方稻麦两季也是很辛苦的,
我家乡---淮河两岸大部分都是这样了,现在有时候还种黄豆和其它农作物,一年辛苦。
作者:疯狂的寂寞 回复日期:2007-1-10 10:22:49 水稻产区的地理和人文情怀都非常相似
作者:Silently1011 回复日期:2007-1-10 10:24:09 写得好文章
作者:cqupt_fate 回复日期:2007-1-10 10:49:21 我每年大学放假都要回家搞双抢,就是每天早上起早累啊.现在家里大部分都从二季稻改中稻了,产量低不了多少,做出来饭还好吃,而且不用双抢.
作者:为啥注册 回复日期:2007-1-10 11:22:38 还是老袁伟大
作者:树上的 回复日期:2007-1-10 11:37:04 稻田里还有泥鳅小鲫鱼什么的
那个味道鲜美啊
我的童年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捉泥鳅
每天放学回家后就拎着个小罐子田里捉泥鳅,泥鳅一般在泥巴下面20~40cm处,有些在成堆的稻草下,做起来很轻松,在泥土里挖起来那也是个力气活了:)
不过我几年如一日的去,乐此不疲:)
每天能捉个十几二十条泥鳅在家里也可以炒一个菜了,那个味道不是现在城市卖的泥鳅能比的。
作者:第三只眼睇世界 回复日期:2007-1-10 11:42:17 好亲切,看完仿佛就是昨天刚经历的事,让人回到从前....
作者:搞埋斯 回复日期:2007-1-10 11:48:57 强顶!~
作者:可怜地流浪 回复日期:2007-1-10 12:18:05 一个字---顶!
太熟悉了.
作者:一停二看三通过 回复日期:2007-1-10 12:52:22 85年左右的时候,秋收农忙是一件大事,有时候学校还组织我们小学生去田里检稻穗的。
家里父母就更忙了。收割稻子,经常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收割,如今天收割我家,明天给舅舅家收割。还有挑担,把稻谷挑从田里挑到家里的门口的场上,这是个很重很累的活,稻谷还有不少的水分,一担稻子至少要100多斤。农村想生男孩,我想考虑男人是个壮劳力,今后更能挑担子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那里由于是平原,路也修整的比较好,后来用平板车部分替代挑担了,这是个很大的进步。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帮父母把稻谷堆上板车和推板车的情景。还有,空板车回头的时候,我们小孩子能够坐在板车上,感觉那是很幸福的时刻。
稻谷运回门口,然后就要夜以继日的脱粒,我们那里条件比较好,那时候就用电动脱粒机了,但由于十来户人家共用一台脱粒机,所以就要互相协商使用时间,晚上也脱粒的。脱粒的时候,马达带到脱粒机的隆隆声,在那时候一点也感觉不到是一种噪音,那是丰收的音符。脱粒带来不少的灰尘,家里的门只能紧闭着。
稻谷被堆在脱粒机后面,人站在脱粒机和稻谷中间,脱粒的时候,从身后拿一捆未脱粒的稻谷,抓住稻谷根部,将稻谷那端放在脱粒机上由马达带动的带齿轮的形状的滚轴上。将稻谷脱粒下来。然后将剩下的秸秆用力往后面扔掉,再顺手抓起一捆新的稻草进行脱粒。我们小孩子经常再后面的脱完粒的草垛里面完玩,如躲猫猫,那是很快乐时光。闻着新鲜的暖和的稻谷的气息,躲在稻谷堆里不让伙伴发现,是在件很成就感的事情。
还有堆草垛,晒粮,交粮……
以前,刻意的让自己忘记过去的事情。突然脑子里还是涌现出了不少小时候农忙的片断。
作者:太长 回复日期:2007-1-10 13:05:23 ding
作者:往事如盐 回复日期:2007-1-10 14:52:41 呵呵,在湖南农村长大,和楼主有同样经历。
以前耕作水稻应该算得上精耕细作了,水田要翻几次,秧苗稻苗长起来后要天天去打理,秋收完了,还种上油菜或者红花籽,以增加收获或者保持土地肥沃。
如今不一样喽,好像在夏收的时候,地都不翻的,用水泡一泡,直接插秧苗。
作者:大脚丫子踹你脸 回复日期:2007-1-10 14:55:27 这篇没什么可说的,好文,顶了
作者:henry_gu 回复日期:2007-1-10 15:03:14 俺们那里从前被称作鱼米之乡
可是现在一熟水稻要打几十次农药,
河水也污染得不行,鱼虾蟹捞上来都有一股味道
连传统的养蚕也没法继续了
这都是托了开发洋口港的福啊,
很多重污染的化工企业被当成财神爷请进来
作者:不是真理 回复日期:2007-1-10 15:12:21 顶
作者:redfen1234 回复日期:2007-1-10 15:17:44 作者:riverv 回复日期:2007-1-9 2:30:13
我是江西的,十年砍柴说的农活我都干过,在双抢期间,真是累啊,不过现在好多了,农业技术改善很多.现在都用模板育秧,然后抛秧,不用像原来那样用手工插秧,一人一天能给十母地抛秧。收割的时候请收割机收割,犁地请拖拉机打钯,原来1个月没日没夜累得半死干的农活,现在10天左右很轻松就干完了.想起来现在农民真轻松啊,如果家里地比较多,日子过得很轻松.
=====
化肥不用钱阿,农机不用钱阿,孩子上学不用钱阿,农药不用钱阿
农民是社会最低层,只是混一个温饱就是了
作者:一停二看三通过 回复日期:2007-1-10 15:30:28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作者:镜子中的胃 回复日期:2007-1-10 16:04:05 谢谢楼主,唤起我差不多的记忆
作者:第三种生存 回复日期:2007-1-10 16:48:42 关于稻谷的回忆清晰亲切。除育苗外,插秧、除草、收割这些全都历历在目,大学那会利用五一假期回家插秧是常事,工作了也不例外,去年都还回家插秧了2天,但耕牛犁耙的重活从来没干过。
“尝新”,我们那儿也有这说法(不过是前些年头,疑惑这些时候的尝新我都不在家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情质朴的民族,尤其从农民身上印证最深。年少时,每每吃新稻谷做成的米饭,都在屋外呼喊感谢苍天后再进屋吃饭。
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了,部分劳动由机械完成,比如改变了以前用手摇的钉满“n”型的空心大轴机器,用电力或者柴油机取代。甚至在较大的田块实现了收割机作业。那些“n”型的铁钉被摩得逞亮或者残缺,心中倒有念不完的成就感。
经常参加劳动,很小的时候开始的插秧不会觉得腰酸(大人门戏说小孩没“腰”),然后在满是水的稻田里割稻,递禾(递把子――脱粒的时候水稻都是一小把为一扎),手臂上全是稻叶划成的血痕也一点不埋怨。扎稻草也是件好玩的事情,还得需要技巧和力量,要不扎起的稻草可能不美观也不结识,最喜欢在扎的过程中躺在到草垛上假寐或者看蓝天白云,纯粹的生活。
还有就是“农忙假”,这个小学、初中时代的特殊假日至今还在家乡延续。帮老师或者轮流在同学家插秧(尤其是1-2寸长的小苗)时还是比较严寒的季节,每每插完后都冻得通红,手脚僵硬。这时田埂边上的“樱桃”已成型,樱桃树上全是绿色的小果,同学在一起边插边讲笑话,还出现过同学跌倒在稀泥中,惹得更多同学善意、尽情的欢笑,还有就是一起探讨智力题,共同解答分享。
家乡没有自然资源可供利用,从土地里刨食是解决生计出路。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青壮年都南下务工挣钱,逐渐抛弃了从土地里刨食生活轨迹,老家现在的人口大部分只是老人和小孩留守,前些年头在外赚钱后回家首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修房子,可能让下代继续重复自己的老路。现在有些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加大,遗憾的是目前教育制度的不完备和弊端让老乡们辛苦异常,利好消息:西部业务教育完全免费,农业税也结束了她2600多年的命运。
祝愿人民富裕、祖国强盛。
作者:alongxu 回复日期:2007-1-10 17:46:33 a
作者:豫章花开 回复日期:2007-1-10 17:47:09
楼主的文章,唤回了我童年的记忆,每当想到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油
菜花香,和那遍地的红花草,心情豁然,那就是生命的源泉!
作者:langerhams 回复日期:2007-1-10 18:11:45 做人能做到袁隆平这样,一辈子顶别人几辈子了
作者:杨柳岸晓风银月 回复日期:2007-1-10 19:05:30 是的,袁隆平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英雄!
作者:念安居士 回复日期:2007-1-10 20:48:46 腿上一些伤疤常年不去,伴人一生,不管他在城市养尊处优多少年。
------------------------
顶砍柴这句话。每当我觉得不象人时就会撸起裤脚看看脚上的蚂蝗疤。
作者:686893 回复日期:2007-1-10 20:53:17 你是农民:十年砍柴?,我是农民,十年打工,我的梦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耕种自己的田地!
作者:大爱无边 回复日期:2007-1-10 20:56:42 楼主说的这个“神犬救稻种”的故事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无限回忆,这个故事我也是打小就听奶奶讲过的,要不是楼主今日娓娓道来,几乎都要忘记了……
感谢楼主给每一位农民的儿子带来了如此美好难忘的回忆!
作者:王小朱 回复日期:2007-1-10 21:38:06 十年砍柴的文章勾起了我们大家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我是广东的,这些活我都干过,很佩服楼主的文笔能如此的细腻。看来南方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的生活习惯是如此的相同,广东人将广东以外的人都称之为“北佬”是多么的浅薄。
作者:在寂寞中成长 回复日期:2007-1-10 21:42:52
除了袁隆平,大家也还应该记得谢华安吧。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对病虫的抗性较差,生产中遇到较大的麻烦。在此基础上谢华安培育出的杂交稻进一步提高了对病虫的抗性,才使得杂交稻得以真正地发挥作用。谢华安和袁隆平相像,长年田间劳作的结果是肤色如同黑人,所以真该感谢中国这些务实的科学家。
作者:飞鸟与鱼2 回复日期:2007-1-10 22:11:49 老家有一个“神犬救稻种”的故事,一代代相传至今不知有多少年了。说的是原来的水稻,谷子从根部一直长到顶端,这样产量就太高了,人们无饥饿之忧,就很不珍惜粮食,随便浪费。玉皇大帝知道后很生气,决定惩罚人类,派神仙下来把谷种收上天,农家喂养的一只神犬知道后,跑过去将尾巴伸到那位神仙装稻种的口袋里,沾满了稻种跑回来了。从此,珍贵的稻种保存下来了,但稻穗就像狗尾巴一样,不再满茎全是谷子,而只长在尾巴上。所以,家乡的农民用新稻煮熟第一顿饭,尝新时祭完祖先后,先盛一勺饭给自家的狗吃,然后再自己动筷子,以此感谢狗为人类救下了稻种。
================================
这个我们那里的传说稍有不同,说是狗在滚了一身的稻种,但是回来是要过河,身上的全沉到水里去了,只有翅起的狗尾巴上留有几颗带回给了人类
作者:人生就是书 回复日期:2007-1-10 22:13:23 今天的《南方都市报》文化版有一小块对“十年砍柴”有一个详细的介绍。摘录如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天涯社区的资深网友。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湘南一个乡村。在西北读完大学后当了四年公务员。1998年开始在法制日报当记者。他不满足于一直以来的“主流”写作,如写公文,写正面报道等等,认为缺乏成就感和快乐。2002年9月他第一次来到天涯论坛,偶然间开始了“一种真正属于自己心灵的写作”---读书笔记。之后,一系列首发在天涯,有关《水浒》的读书笔记结集为《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与2004年6月出版。
......
作为一个民间历史研究者,十年砍柴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自己对明代政治格局的独特看法。史学的意义就是反照自身的时代,在文史书掀起热潮的今天,读者们追捧阅读十年砍柴的读明史系列,除了欣赏作者独具洞见的史识,也从中学习到一种学历史,用历史,观察现实世界的,同时看到了字缝中的东西,连接了历史,让历史活到了今天。这是十年砍柴的书最具有价值的地方。
作者:筑路工 回复日期:2007-1-10 22:25:29 这种好帖不能不顶!
作者:hyhust 回复日期:2007-1-10 22:26:31 没种过稻,但听过父母对对插队支农的描述。
代父母顶一下此帖
作者:海天一色2007 回复日期:2007-1-10 22:36:50 我这里种水稻也差不多!!!
不错!!!
农民是值得尊敬的!!!!!!!
作者:hopgmhe 回复日期:2007-1-10 23:06:03 双抢那个累啊,天刚微亮就要起床下田,中午太阳又大又晒,下午还要赶插秧苗,现在回想起来还沥沥在目。
作者:lzwwiner 回复日期:2007-1-10 23:11:48 我们那里也是种双季的水稻。楼主的描写,就是曾经记忆的在现。
作者:natasha5321 回复日期:2007-1-10 23:33:37 一个字一个字看下来,百感交集,真的很亲切。
还有这一段,写的太美了:
一年四季,老家的农人的生活的大部分和水稻息息相关,为它欢喜为它忧。在和水稻相伴的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就是晚稻快熟了,一年的丰收在望,我们这些小孩,坐在离村庄很近的田头,守着稻谷不让鸡鸭糟蹋,闻着稻谷的芬芳,拿一根短笛,吹一阵再望一阵西天绚丽的玩霞。我吹笛子就是在看稻子时学会的,虽然呕哑嘈杂难为听,但那些成熟的水稻却不嫌弃我,他们伸着头,在仔细地听。
作者:茶禅一味啊 回复日期:2007-1-11 03:41:33 3
作者:住别墅的麻雀 回复日期:2007-1-11 05:52:41 种田的生活有这么好情趣!
狗日的文人你浪漫过头了。
作者:netcommune 回复日期:2007-1-11 05:59:33 作者:住别墅的麻雀 回复日期:2007-1-11 05:52:41
种田的生活有这么好情趣!
狗日的文人你浪漫过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田的确很辛苦,但老百姓愿意乐在其中,你何必要求他们天天苦哈哈着脸干活?
作者:明明白白谁的心 回复日期:2007-1-11 08:54:09
砍柴细腻的文笔带动了所有人童年的思绪,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读罢砍柴的文章,心中泛起无限的怅然和莫名的感动,仿佛嗅到了故乡那金灿灿的稻花香,和浓郁的油菜花香;还有那清明时节的红花草实在是盘中不可多得的美味!
故乡的土地令人心驰神往啊!
(近日袁隆平接受天涯杂谈和南方农村报联合采访,想起了一次偶遇这位先生。那是1996年,我在某机关工作,被差遣去首都机场接各地来开会的官员,长沙到北京的班机抵达后,从里面走出了一个长相和南方农民毫无二致的老头,我和另外一个接机的同事惊呼:“袁隆平!”接他的是一个小年轻,可能是他的学生,老袁还看到小年轻还说了句:“我说不用接,我又不是认不得路。”
我想很多年后,只要人们还吃稻米,袁老头就会一次次被人提起。那些出入扈从如云的大佬,大多数会被人忘记。
此文也纪念我在故乡和水稻相守的那些日子。)
不闻水稻吐穗的香味久矣,不下田操起镰刀割稻更久矣。
居北方十余年,每次回家都是大冬天,荒凉的田里长着星星点点的苕子草,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霜,露出晚稻割完后贴地的根茎。有一年去云南元阳采访时,顺道去了当地有名的哈尼族梯田,正是稻子成熟的时候,站在山上往下看,层层叠叠的稻浪在高原的风中涌动,仿佛回到了老家。在老家处处有那样的梯田,处处有那样的水稻。
水稻,只是人类主食的一种,但对老家的人来说,它就等同于主食,说“吃饭”指的一定是米饭,父母曾来北京小驻,每顿当然必做米饭,但我和妻子有时吃面条和馒头。母亲很惊讶,说你们怎么不吃饭?那怎么能行?二十年前家兄在石家庄读军校,写信回家报告说,一个月只吃几顿大米,其余都是白面。外公知道后叹息良久,说当了军官,国家怎么连饭都不管饱呢?还不如我们作田的。-----老家的旱地也种小麦或荞麦,但那只是用来做零食用的,比如麦子粑粑,是当不了主食的。若有北方客去湖南乡下,有主人端上一盆挂面,里面有几个鸡蛋,那是菜肴的一种,主食只有你碗里的米饭。
当一个人看着或者亲自把秧苗插进田里,伺候它长苗扬花颗粒饱满,然后再收割,上碾机,再米糠分离,再把米饭煮熟,那样吃进嘴里,对稻米会有一种虔诚的感恩之情。
从我记事起,生产队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了,袁隆平的知名度在当地农民心中,可能仅仅次于每天在广播中播名字的几位大领导。
鄙乡的水稻耕作在二十年内有过两次革命。革命是双季稻的推广,那大约是五十年代末,有一年种稻季节提前,收完早稻后,再插晚稻。只为一名种田的老把式,我爷爷认为这是违反上天定的规矩,他不相信世上哪样一年收两次稻谷的,说生产队干部是异想天开。等到晚稻快要成熟了,爷爷走到田埂上,将带浆的谷粒用牙一咬,实实在在感觉到这就是能养人的稻米,服气地说:“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以后真的有吃了。”
第二次革命是杂交稻的推广。谷种是生产队从公社购买的,很金贵。育秧的时候还刚过阴历年不久,天气十分寒冷。生产队选几块最肥沃、灌溉最方便的水田作秧田。犁耙秧田的,绝对是生产队中种田种得最好的庄稼汉,他们具有生产队长都要尊重三分的权威,因为一个队三十户一百多号人的肚子,就望着这几丘秧田。牵牛犁秧田的时候,水还冰凉冰凉的,生产队出钱给这几位老把式弄来烧酒和腊肉,喝完酒才下田。背犁的牛干完活后也受到特别的款待,将黄豆梗用热水泡软,里面搁着榨完香油的油菜饼,牛吃了这样的大餐,长力气。秧田来来回回翻几次,最后用木筢弄平,分成小条,将已经在适当水温中浸泡一段时间的谷种均匀地撒在上面,再覆盖一层剁碎的青苔保暖-----那是还没有塑料大棚。青苔还不能盖得太厚,提防秧苗被烧死。
然后,农民像看待自己刚出生的小儿一样,一天几个来回,去秧田岸边看嫩嫩的青苗一点点从青苔下面拱出来,在初春的风中长高,长高。等到四、五寸的时候,就可以从秧田里扯脱栽种到稻田里去了。
大凡乡下小孩,七、八岁学插田时,首先要学扯秧,大人会告诉你怎样快速却小心地把秧苗扯脱,不伤根须,扯完一把后把根须在水中来回涮几下,泥块脱掉了,只有白色的根须绿色的秧苗,煞是好看。用一根干枯的稻草顺手系个活扣,这很有学问。要系得紧,往水田里抛秧时才不会在半空散架。但又不能系成死扣,要一扯活扣,就开了,提高插秧的效率。
插秧的情景很美,大姑娘、小媳妇和半大孩子站在水田里,你追我干,而且笑声不断。一行人排开,最左边的是插秧技术最好最快的,他要直直地从这头插到那头,下一个傍着他插下的秧苗往下走,以此类推。如果插得太慢,后面的追上,就会代替你当带头的,你就退居二线,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我曾看到过两个插田的大叔比武,两人分别从两头往后面插秧,到了田中间交错时,两人所插的数行秧苗,竟然像笔直的平行线。如果你看过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一定对最后那幕场景有印象。强盗全被杀死了,仅存一老一少的两位武士,站在田埂上,看到全村的农民在水田欢快地插秧,年轻武士的情人漂亮而又健康。这一幕和我老家插秧时太像了,可惜在今天我国导演的镜头下,这样的情景几乎绝迹了,多的是都市的浮华和宫廷的政变。-----我一直觉得老家的风景和日本有些像,甚至包括居民的秉性,难怪《那山那人那狗》和《边城》这类电影在东瀛会有较好的反响。
见识过老家农民种双季稻的辛苦,觉得北方许多地方农民种小麦、高粱实在是太轻松了。早稻的田都要翻三遍,水稻的秧苗一旦插下去,就更没有歇的时候,浇完肥料后等禾苗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薅秧”,驻着木棍,用脚丫一行行把稻苗之间的杂草踩死,把抢肥料的稗子拔掉,这样才能使禾苗能有足够的阳光和养份。然后就是抗旱,鄙乡多是梯田,海拔低的可以用水车,海拔高的就只能用水泵带动的抽水机。------袁隆平杂交稻的推广和抽水机广泛使用,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老家稻谷连年丰产最重要的两大原因。水稻所需要的水远非小麦能比,在我记忆中,每年大人大晚上都守在田里抽水、放水。------因为后来分田到户了,水经过别人的田到自己的田,抽水、放水就更麻烦了。要在别人的田化肥被吸收地差不多时过水,而且两家人要面对面做记号,记下人家田里水的刻度。
等早稻熟了,一年最累的“双抢”到了。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抢种”,把早稻收完后立刻插晚稻。收早稻是在水里进行,因为水不能放掉,得留着插晚稻用。赤脚走在水田里,腿脚被蚂蟥叮、瓦片划破口子太常见了,乡下人命贱,划破了也就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而已,第二天照样下田,因此每个“双抢”季节前,当赤脚医生的我妈要准备很多红药水和紫药水,很少听说有人因此得破伤风。-----腿上一些伤疤常年不去,伴人一生,不管他在城市养尊处优多少年。在水里割稻、打稻比旱田累多了,打谷机和稻谷经水浸泡后,变得沉重无比。小孩子最先学割稻,然后学递禾、扎稻草,到了有一定的力气后,才可能踩打谷机和挑稻谷。打稻一组六人,打谷机是半机械的,一个钉满“n”型的空心大轴,通过齿轮连接踏板,两个人用脚踩动踏板,大轴快速地运转,把水稻伸到上面脱粒,这两人左右,分别有两人递割下的稻穗,扎脱尽谷粒的稻草。-----稻草晒干了是宝贝,冬天可以用来喂牛,而且垫着褥子保暖。我上高中时,就挑着两把干稻草到学校。两人要把一个满是泥水的打谷机抬到另一丘水田里,是一件很吃力的苦差事,当乡亲们说一个男孩能抬打谷机了,等于说他已经成人了。
收完早稻后,插晚稻越快越好,因为要赶季节,也要防止露天的水在太阳下面蒸发。用耕牛拉一个铁滚把早稻稻梗压倒在泥下面后,就可以插秧了。晚稻比早稻费的功夫少一些,因为等稻谷饱满后,就不需要田里再留水了,将水放干,稻子会成熟得更好。
等晚稻收完了,农人得将干枯的稻草挑回去,再在田里撒下芍子草种,留待来年春天做绿肥。-----这一年下去,农民有几天可以休息?有位日本专家说真正的日本民族文化不是武士道而是稻作文化,种水稻需要勤劳、细心、坚韧,而灌溉需要彼此的协作。这有一定的道理,可备一说。
杂交稻多是早稻,普通稻子一兜要插十数根,杂交稻插两、三根足矣,然后就飞快地生长,到了收割时一兜粗壮得小孩的手都握不住。在没有杂交稻前,我家乡一亩地产六百斤谷子,已经是高产了,因此新政权以前用“石”计算面积,六石谷田相当于后来的一亩。种上杂交稻后,随随便便就是八、九百斤,甚至超过一千,两季稻加起来超过两千斤的吨粮田也不稀奇,我们生产队(现在的村民小组)当时大约人,人均一亩水田,有了杂交稻,每个人头上至少多收400斤稻谷,你想想这是个什么概念。因为有了杂交稻,从我记事开始,整个大队几乎没有挨饿的人家。早稻的杂交米确实不好吃,最好吃的是产量很低的糯米。但在那个时代,吃饱饭比什么都重要,再不好吃的杂交稻米,总比吃红薯、土豆好吧。
因为买杂交谷种很贵,我们生产队有几年还自己育杂交谷种。我记得是一丘田里一高一矮两种稻子交叉种着,高的大约是雄,矮的大约是雌,等开花的时候,有技术员指导两个农民,一人扯紧绳子的一端,扫过高禾苗,花就飞到矮禾苗上,结出来的似乎就是杂交谷种,谷种的产量极低。------我对育种不了解,不知是否是这样,儿时记忆也不可靠。
每年的“双抢”,正是暑假,放假的孩子自然要参加收稻插秧,插早稻和收晚稻时,农村学校还要特意放几天“农忙假”,让孩子们回家帮大人干农活。我的小学和初中,大多数老师是妻子在农村的半边户,他们也得回家插田割稻。而我们同学,对自己喜欢的老师表达最好的敬意,就是邀几个人去他家,帮他插完田收完稻才回自己的家,不需要送贺卡和挂历,那时也没这玩艺儿。
一年四季,老家的农人的生活的大部分和水稻息息相关,为它欢喜为它忧。在和水稻相伴的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就是晚稻快熟了,一年的丰收在望,我们这些小孩,坐在离村庄很近的田头,守着稻谷不让鸡鸭糟蹋,闻着稻谷的芬芳,拿一根短笛,吹一阵再望一阵西天绚丽的玩霞。我吹笛子就是在看稻子时学会的,虽然呕哑嘈杂难为听,但那些成熟的水稻却不嫌弃我,他们伸着头,在仔细地听。
老家有一个“神犬救稻种”的故事,一代代相传至今不知有多少年了。说的是原来的水稻,谷子从根部一直长到顶端,这样产量就太高了,人们无饥饿之忧,就很不珍惜粮食,随便浪费。玉皇大帝知道后很生气,决定惩罚人类,派神仙下来把谷种收上天,农家喂养的一只神犬知道后,跑过去将尾巴伸到那位神仙装稻种的口袋里,沾满了稻种跑回来了。从此,珍贵的稻种保存下来了,但稻穗就像狗尾巴一样,不再满茎全是谷子,而只长在尾巴上。所以,家乡的农民用新稻煮熟第一顿饭,尝新时祭完祖先后,先盛一勺饭给自家的狗吃,然后再自己动筷子,以此感谢狗为人类救下了稻种。
这当然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但可知农民多少年来,对稻种是何等的重视。这样的“神犬”只存在农人们的想象中,现实中真正为农民寻找高产稻种的,是袁隆平这样的老头。
作者:大汉皇叔 回复日期:2007-1-7 20:09:18 沙发.
作者:晓2000 回复日期:2007-1-7 20:10:28 地板~~
作者:萝卜蚊子飞 回复日期:2007-1-7 20:20:45 我跟楼主都是湖南人,楼主笔下的生活,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的确,小的时候,除了米饭,还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主食。
楼主关于种水稻的过程,写得真详细,我全都干过了。
作者:sky9890 回复日期:2007-1-7 20:37:46 楼主写的很真实,也很感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在我们家乡问乡亲省长是谁,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出来,但问袁隆平是谁,基本上人人都知道.我家里至今还保存着80年代的一份杂志,名字就叫<杂交水稻>
作者:北方鹰 回复日期:2007-1-7 20:43:02
作者:小土布衣 回复日期:2007-1-7 20:19:30
没有下田插过秧,就不知道米的真正的味道
作者:uilily08 回复日期:2007-1-7 20:34:02
我@也有@髡h呢。哈哈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7 20:43:32 黑泽民导演的《七武士》
----是黑泽明))汗。
作者:小土布衣 回复日期:2007-1-7 20:59:14 为虾米我的回复没了?
作者:14819059 回复日期:2007-1-7 21:06:10 所以,家乡的农民用新稻煮熟第一顿饭,尝新时祭完祖先后,先盛一勺饭给自家的狗吃,然后再自己动筷子,以此感谢狗为人类救下了稻种。
-----------
家乡名曰:尝新
记得每到“尝新”这天都有鱼有肉,印象颇深
作者:千年小姬 回复日期:2007-1-7 21:08:35 好文:))
作者:北方鹰 回复日期:2007-1-7 21:11:53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7 20:43:32
黑泽民导演的《七武士》
----是黑泽明))汗。
己修改。问好砍柴兄!
作者:烟扫帚 回复日期:2007-1-7 21:26:53 这些为了人类的进步而日夜耕耘的伟大的人们不管风云变化始终会被人们铭记于心对袁老先生显上深深的敬意
作者:台天 回复日期:2007-1-7 21:43:53 浙江农村长大,呵呵,砍柴干过的活,我差不多也干过!
作者:爱武松的老虎 回复日期:2007-1-7 21:55:59 砍柴变割禾,手法不错嘛~
作者:雨后青山 回复日期:2007-1-7 22:23:19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7 20:43:32
黑泽民导演的《七武士》
----是黑泽明))汗。
------职业病,写泽民写多了。笑~
作者:爱武松的老虎 回复日期:2007-1-7 22:59:05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foolocracy 回复日期:2007-1-7 23:14:41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
有的人家还要用红薯和饭一起煮才够吃
现在根本不考虑吃饭问题,考虑的是找钱的问题
我老家也是湖南的
作者:东篱剑客 回复日期:2007-1-7 23:31:20 好帖子,我也是农村伢,在湖北。楼主也说了句大实话,起码南方水稻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的是生产技术的改进,袁隆平的杂交稻、化肥、水利。我一直以来就对什么改革包产到户的吹嘘不屑,那不是吃饱饭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很多地方不是真正原因,相反的是中断了农业集约化之路,后来又压制农民的结社,农业现代化也不0再提了。
作者:行者无疆朱 回复日期:2007-1-8 0:05:14 每天都看南都,偶尔能看到你的大作,在时事评论版!在天涯却是第一次,希望以后能更多的看到楼主的优秀作品!
作者:中移动真烂 回复日期:2007-1-8 01:01:03 不干农活已经很多年.
我是湖南农村出来的,LZ写的非常真实,我都干过.现在我有时候做梦还做到打稻谷呢.不过搞双抢真是累,上大学的时候,每年暑假回去干完再回学校,大家都说怎么这么黑啊.奶奶的,天天大太阳高照,能不黑吗?
我爸爸现在还在干呢,都是我不孝啊!!!不过爸爸他们到城市也非常不习惯,所以还是让他们随便干点,就当业余爱好了,这样身体还会好点.
中国的农民是最伟大最可爱的人!!!
作者:何邪社会 回复日期:2007-1-8 02:50:09 作者:东篱剑客 回复日期:2007-1-7 23:31:20
好帖子,我也是农村伢,在湖北。楼主也说了句大实话,起码南方水稻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的是生产技术的改进,袁隆平的杂交稻、化肥、水利。我一直以来就对什么改革包产到户的吹嘘不屑,那不是吃饱饭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很多地方不是真正原因,相反的是中断了农业集约化之路,后来又压制农民的结社,农业现代化也不0再提了。
--------------------------------------------------
科技是一个原因,体制更是一个原因,不过所谓改革,其实是回归,回到几千年前的样子,包括耕作方式都几乎一样.而这一切是农民自发的,请看以下:
请不要忘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哪些人的功劳?中国人民是如何吃上饱饭的?------是当年安徽凤翔县小岗村的17位村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签下生死契约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当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附近的村群起而效之,之后是邻县,之后是邻省,之后是整个中国!我们的zF,我们的D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解决中国人温饱的伟大中都做了些什么?!是不断的阻挠!我的家在农村,母亲不止一次的告诉过我,当年公社的人多次下村召集群众开会,动员他们重新把土地集中起来!但群众尝到了甜头,不愿再回到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后来终于不了了之。每当看到我们的D把这场伟大功劳据为己有,归之于邓的名下时我就感到无比的好笑,-------无知的被洗脑的小屁孩们,现在你们知道了:中国人之所以有今天的一些成绩,不是你们的主人“伟大”的D,不是所谓的“肿设计师”,而是那些被你们嘲笑,侮骂的土得掉渣的,不宜搞民主的农民伯伯们!如果不是他们,你们今天还在过着肌寒交迫的痛苦生活!在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如果说所谓的“肿设计师”有什么功劳的话就是他对农民自发的救亡运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历史告诉我们:凡是ZF放手让人民去搞,国家就会太平福强,凡是ZF指手划脚,国家就会一团糟。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8 08:10:57 我一直以来就对什么改革包产到户的吹嘘不屑,那不是吃饱饭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很多地方不是真正原因,相反的是中断了农业集约化之路,后来又压制农民的结社,农业现代化也不0再提了。
---包产到户的功绩当然不容质疑,他=它基于最基本的人性----人各其私,把农民从集体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种子的改良、水利的建设这些在集体经济时代打下的基础能发挥最好的功能。但从历史的长河里来看,包产到户这种简单的回归个体生产只能是权宜之计,将来工业化程度到一定的时候,仍然会合作,搞大生产。---但这种大生产的主导者不应是政府,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而是农民自己谈判、协作,现在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去打工,田地给了几个“种粮大户”集中耕作,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迹象。
人总是趋利的,农民很聪明,其实不用官员去管教,他们能探索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8 08:29:48 其实生产的方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产权归属。
集体经济的大生产,土地和收获的果实和单个的农民关系不密切,他为什么要好好出工?如果承包权往前再走一步,变成真正的物权。农民自己会探索出资源配置的最好方式。
改革开放这些年,那种有生命力的生产协作方式是政府想出来并大力推广的,大多是老百姓自己创作的。包括小岗村。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可不是一句空话。
作者:恋上孤独 回复日期:2007-1-8 8:33:35 顶
ZF号称用多少耕地养活多少多少人口,一切都是袁的功劳农民的苦劳,ZF就屁事没干,连疲劳都算不上
作者:狮子山 回复日期:2007-1-8 08:41:28 顶一下撒
作者:后宫马甲3000 回复日期:2007-1-8 11:51:10 再顶
作者:容达 回复日期:2007-1-8 12:56:26 感谢袁隆平从饥饿下将中国人救了
感谢钟南山从下将中国人救了
作者:yiping1914 回复日期:2007-1-8 13:11:02 像袁隆平致敬!
作者:何邪社会 回复日期:2007-1-9 0:43:41 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所发生的自发的救亡运动,正合老子名言:我无为而民自化.
其实不单农业如此商业何偿不是如此.那些自以为可以指点人民的人其实是很可笑的.
作者:artiste 回复日期:2007-1-9 0:48:51 袁老才是真的为人民服务.现在很多人都成了为RMB服务.
作者:尘埃累累 回复日期:2007-1-9 1:17:30 我曾外公(外婆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告诉我稻子是开花的。我那时候不相信。虽然知道有“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词。
他老人家让我中午12点和他去稻田里去看。
果真,看到了稻谷吐出小花穗(灌浆),很细很细的小花。
今年端午,在外婆家插秧,我自报的任务是一亩地一仪插上头。(大亩子的地,估计化小亩要化三四个)
本以为没多长,没想到,插了半天,一仪还望不上头了,最终是外婆疼爱我,把我叫上来了。
作者:riverv 回复日期:2007-1-9 2:30:13 我是江西的,十年砍柴说的农活我都干过,在双抢期间,真是累啊,不过现在好多了,农业技术改善很多.现在都用模板育秧,然后抛秧,不用像原来那样用手工插秧,一人一天能给十母地抛秧。收割的时候请收割机收割,犁地请拖拉机打钯,原来1个月没日没夜累得半死干的农活,现在10天左右很轻松就干完了.想起来现在农民真轻松啊,如果家里地比较多,日子过得很轻松.
作者:雨中南湖的536 回复日期:2007-1-9 2:45:53 这样的帖子,是我还留在天涯的原因
作者:koncel 回复日期:2007-1-9 07:16:20 d
作者:小笨虫字 回复日期:2007-1-9 08:56:10 是不是法制日报的十年砍柴?
多次在《燕赵都市报》上读过你的专栏,都是“以史暗论今”性的文章。《燕赵》周末里有很多专栏作家,说句实话,绝不是拍你的马屁,除了你的外,别人的文字都风花雪月式的垃圾。
“以史暗论今”,我欣赏的是,高莺莺案后,你写的《湖北再无阎。。》等。
后来你的专栏没有了,不知道为什么?是政治因素么?
作者:那年的洋紫荆 回复日期:2007-1-9 10:10:17 砍柴,江西人?
作者:大头看客 回复日期:2007-1-9 10:42:01 描述的很精确啊,我上大学之前,在家里也要干这些活.
不过现在老家人不是自己种田了.
在我的印象中,杂交稻一般是与晚稻一起种的.
作者:LostKingGK 回复日期:2007-1-9 12:51:52 在和水稻相伴的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就是晚稻快熟了,一年的丰收在望,我们这些小孩,坐在离村庄很近的田头,守着稻谷不让鸡鸭糟蹋,闻着稻谷的芬芳,拿一根短笛,吹一阵再望一阵西天绚丽的玩霞。我吹笛子就是在看稻子时学会的,虽然呕哑嘈杂难为听,但那些成熟的水稻却不嫌弃我,他们伸着头,在仔细地听。
=======================================
这一段太感人了,想起童年时候……
作者:feifei3再来 回复日期:2007-1-9 15:25:36 水稻,只是人类主食的一种,但对老家的人来说,它就等同于主食,说“吃饭”指的一定是米饭,父母曾来北京小驻,每顿当然必做米饭,但我和妻子有时吃面条和馒头。母亲很惊讶,说你们怎么不吃饭?那怎么能行?二十年前家兄在石家庄读军校,写信回家报告说,一个月只吃几顿大米,其余都是白面。外公知道后叹息良久,说当了军官,国家怎么连饭都不管饱呢?还不如我们作田的。-----老家的旱地也种小麦或荞麦,但那只是用来做零食用的,比如麦子粑粑,是当不了主食的。若有北方客去湖南乡下,有主人端上一盆挂面,里面有几个鸡蛋,那是菜肴的一种,主食只有你碗里的米饭。
========
这段太生动了。呵呵,砍柴的文章很生动,看完了满满对农民和袁老的敬意。
我小时一直以为全世界都吃稻米长大的呢,后来才知道北方人主食是面食。
而且我们这里的农村除了种田还种五谷杂粮,杂得很。农活很多的。我没种过,但我听同学说过,MS现在都是抛秧的?
作者:乌龙茶壶 回复日期:2007-1-9 16:44:30 公子语没来?
作者:orient007 回复日期:2007-1-9 17:10:01 呵呵好文
作者:亡羊补牢99 回复日期:2007-1-9 19:11:29 海拔高的就只能用水泵带动的抽水机。------
===============================
砍兄,水泵就是抽水机,呵呵,
一般用电机或柴油机驱动.
作者:hendersonhong 回复日期:2007-1-9 19:50:03 TO:大头看客/“在我的印象中,杂交稻一般是与晚稻一起种的”/
看了下面的分类你就不会这样YY了。
水稻分类:
籼稻和粳稻:主要是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常规稻和杂交稻:
常规稻的基因型是纯合的,其子代与上一代的农艺性状相同,因此育种家育出的常规稻品种不需要年年制种。杂交稻的基因型是杂合的,由两个不同遗传特性的品种间相互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但个体间的表现型相同,群体的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但由于杂种第二代产生性状分离,生长不一致,产量严重减退,因此,不能继续作为生产用种子,需要年年制种。
早、中、晚稻:
根据播种季节早晚、生育期长短、感光性强弱,再分为早、中、晚稻,一般是1-4月播种为早稻,5-6月播种为中稻,7-8月播种为晚稻/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9 20:38:28 感谢亡羊补牢99兄,确实如此))我家那时都用柴油机带动的.
作者:十年砍柴 回复日期:2007-1-9 20:40:46 是不是法制日报的十年砍柴?
多次在《燕赵都市报》上读过你的专栏,都是“以史暗论今”性的文章。《燕赵》周末里有很多专栏作家,说句实话,绝不是拍你的马屁,除了你的外,别人的文字都风花雪月式的垃圾。
“以史暗论今”,我欣赏的是,高莺莺案后,你写的《湖北再无阎。。》等。
后来你的专栏没有了,不知道为什么?是政治因素么?
----谢谢,正是在下。不是别的因素,我已经在《燕赵都市报》写了一年半的专栏,得换换新面孔))那些专栏已经结集出版,刚上市。
作者:蓝刀客 回复日期:2007-1-9 21:06:04 感慨啊!历历在目!
作者:七楼的天光云影 回复日期:2007-1-9 21:25:59 楼主好文
作者:小笨虫字 回复日期:2007-1-9 21:57:09 ----谢谢,正是在下。不是别的因素,我已经在《燕赵都市报》写了一年半的专栏,得换换新面孔))那些专栏已经结集出版,刚上市。
---------------------------------------------------------
你在《燕赵》已经写专栏一年多?啊!?我才看了不到半年。
怪我,怪我。我只买周日里的报纸看。-----因为周日里的报纸办的像样。
老兄的“史论”太有独到的思想。我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后,觉得惊讶之极。表面上是议古,实质上很容易让人联想现今,议论之深刻,议论的切入点之高明,让人叹服。好不客气的说,老兄的“史论”绝不亚于史学专家,甚至我觉得比史学专家都高明。----很多史学专家很像书房里的“老学究”。-----这可能跟你的职业关系。
厉害!
作者:海边最湿石 回复日期:2007-1-9 23:03:04 签到:49/石头
作者:lentry 回复日期:2007-1-10 00:21:11 笔调很朴实,虽然我没种过,但是还是很珍惜米饭的!呵呵
--------------
发自UCWEB手机浏览器
作者:wutongshuxia 回复日期:2007-1-10 1:12:33 砍柴的文章是一定要顶的。
作者:何邪社会 回复日期:2007-1-10 02:14:40 作者:feifei3再来 回复日期:2007-1-9 15:25:36
========
这段太生动了。呵呵,砍柴的文章很生动,看完了满满对农民和袁老的敬意。
我小时一直以为全世界都吃稻米长大的呢,后来才知道北方人主食是面食。
而且我们这里的农村除了种田还种五谷杂粮,杂得很。农活很多的。我没种过,但我听同学说过,MS现在都是抛秧的?
-------------------------------------------------------
北方有些地方主食也是大米,东三省是大米主产区之一.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大米都是最主要的粮食.
作者:董伟
平时北京人主食喜欢吃什么?昨天公布的北京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调研小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大米已成为北京人平时的最爱,有78.8%的北京城市居民主食消费以大米为主。
白面已经从过去的饮食主导地位退居次席,在北京城市居民日常饮食中,所占比重仅有17.3%。此外,记者在这份有关北京城市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的调查报告中了解到,面包、切面、馒头等加工制品和豆类、杂粮等食品,目前仍然是城市居民经常消费的产品;而方便面、包子、饺子等速冻食品以及糕点、罐头已沦落为偶尔消费的地位。不过,在肉类产品的消费中,北京城市居民还保留着以消费生猪肉为主的生活习惯;而在果蔬类产品中,普通菜和国产水果则成为北京城市居民的消费主流。
作者:个性手表 回复日期:2007-1-10 09:24:02 砍柴的文章是一定要顶的。
作者:yiyeqicilang 回复日期:2007-1-10 09:42:28 喜欢上<南方都市报>都是因为楼主的那些深入浅出,借古讽今,深抚民谟的文章.近来似乎很少看到你的文章,为什么?
作者:shiyou79 回复日期:2007-1-10 9:48:00 其实现在已经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南方会种水稻,北方稻麦两季也是很辛苦的,
我家乡---淮河两岸大部分都是这样了,现在有时候还种黄豆和其它农作物,一年辛苦。
作者:疯狂的寂寞 回复日期:2007-1-10 10:22:49 水稻产区的地理和人文情怀都非常相似
作者:Silently1011 回复日期:2007-1-10 10:24:09 写得好文章
作者:cqupt_fate 回复日期:2007-1-10 10:49:21 我每年大学放假都要回家搞双抢,就是每天早上起早累啊.现在家里大部分都从二季稻改中稻了,产量低不了多少,做出来饭还好吃,而且不用双抢.
作者:为啥注册 回复日期:2007-1-10 11:22:38 还是老袁伟大
作者:树上的 回复日期:2007-1-10 11:37:04 稻田里还有泥鳅小鲫鱼什么的
那个味道鲜美啊
我的童年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捉泥鳅
每天放学回家后就拎着个小罐子田里捉泥鳅,泥鳅一般在泥巴下面20~40cm处,有些在成堆的稻草下,做起来很轻松,在泥土里挖起来那也是个力气活了:)
不过我几年如一日的去,乐此不疲:)
每天能捉个十几二十条泥鳅在家里也可以炒一个菜了,那个味道不是现在城市卖的泥鳅能比的。
作者:第三只眼睇世界 回复日期:2007-1-10 11:42:17 好亲切,看完仿佛就是昨天刚经历的事,让人回到从前....
作者:搞埋斯 回复日期:2007-1-10 11:48:57 强顶!~
作者:可怜地流浪 回复日期:2007-1-10 12:18:05 一个字---顶!
太熟悉了.
作者:一停二看三通过 回复日期:2007-1-10 12:52:22 85年左右的时候,秋收农忙是一件大事,有时候学校还组织我们小学生去田里检稻穗的。
家里父母就更忙了。收割稻子,经常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收割,如今天收割我家,明天给舅舅家收割。还有挑担,把稻谷挑从田里挑到家里的门口的场上,这是个很重很累的活,稻谷还有不少的水分,一担稻子至少要100多斤。农村想生男孩,我想考虑男人是个壮劳力,今后更能挑担子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那里由于是平原,路也修整的比较好,后来用平板车部分替代挑担了,这是个很大的进步。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帮父母把稻谷堆上板车和推板车的情景。还有,空板车回头的时候,我们小孩子能够坐在板车上,感觉那是很幸福的时刻。
稻谷运回门口,然后就要夜以继日的脱粒,我们那里条件比较好,那时候就用电动脱粒机了,但由于十来户人家共用一台脱粒机,所以就要互相协商使用时间,晚上也脱粒的。脱粒的时候,马达带到脱粒机的隆隆声,在那时候一点也感觉不到是一种噪音,那是丰收的音符。脱粒带来不少的灰尘,家里的门只能紧闭着。
稻谷被堆在脱粒机后面,人站在脱粒机和稻谷中间,脱粒的时候,从身后拿一捆未脱粒的稻谷,抓住稻谷根部,将稻谷那端放在脱粒机上由马达带动的带齿轮的形状的滚轴上。将稻谷脱粒下来。然后将剩下的秸秆用力往后面扔掉,再顺手抓起一捆新的稻草进行脱粒。我们小孩子经常再后面的脱完粒的草垛里面完玩,如躲猫猫,那是很快乐时光。闻着新鲜的暖和的稻谷的气息,躲在稻谷堆里不让伙伴发现,是在件很成就感的事情。
还有堆草垛,晒粮,交粮……
以前,刻意的让自己忘记过去的事情。突然脑子里还是涌现出了不少小时候农忙的片断。
作者:太长 回复日期:2007-1-10 13:05:23 ding
作者:往事如盐 回复日期:2007-1-10 14:52:41 呵呵,在湖南农村长大,和楼主有同样经历。
以前耕作水稻应该算得上精耕细作了,水田要翻几次,秧苗稻苗长起来后要天天去打理,秋收完了,还种上油菜或者红花籽,以增加收获或者保持土地肥沃。
如今不一样喽,好像在夏收的时候,地都不翻的,用水泡一泡,直接插秧苗。
作者:大脚丫子踹你脸 回复日期:2007-1-10 14:55:27 这篇没什么可说的,好文,顶了
作者:henry_gu 回复日期:2007-1-10 15:03:14 俺们那里从前被称作鱼米之乡
可是现在一熟水稻要打几十次农药,
河水也污染得不行,鱼虾蟹捞上来都有一股味道
连传统的养蚕也没法继续了
这都是托了开发洋口港的福啊,
很多重污染的化工企业被当成财神爷请进来
作者:不是真理 回复日期:2007-1-10 15:12:21 顶
作者:redfen1234 回复日期:2007-1-10 15:17:44 作者:riverv 回复日期:2007-1-9 2:30:13
我是江西的,十年砍柴说的农活我都干过,在双抢期间,真是累啊,不过现在好多了,农业技术改善很多.现在都用模板育秧,然后抛秧,不用像原来那样用手工插秧,一人一天能给十母地抛秧。收割的时候请收割机收割,犁地请拖拉机打钯,原来1个月没日没夜累得半死干的农活,现在10天左右很轻松就干完了.想起来现在农民真轻松啊,如果家里地比较多,日子过得很轻松.
=====
化肥不用钱阿,农机不用钱阿,孩子上学不用钱阿,农药不用钱阿
农民是社会最低层,只是混一个温饱就是了
作者:一停二看三通过 回复日期:2007-1-10 15:30:28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作者:镜子中的胃 回复日期:2007-1-10 16:04:05 谢谢楼主,唤起我差不多的记忆
作者:第三种生存 回复日期:2007-1-10 16:48:42 关于稻谷的回忆清晰亲切。除育苗外,插秧、除草、收割这些全都历历在目,大学那会利用五一假期回家插秧是常事,工作了也不例外,去年都还回家插秧了2天,但耕牛犁耙的重活从来没干过。
“尝新”,我们那儿也有这说法(不过是前些年头,疑惑这些时候的尝新我都不在家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情质朴的民族,尤其从农民身上印证最深。年少时,每每吃新稻谷做成的米饭,都在屋外呼喊感谢苍天后再进屋吃饭。
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了,部分劳动由机械完成,比如改变了以前用手摇的钉满“n”型的空心大轴机器,用电力或者柴油机取代。甚至在较大的田块实现了收割机作业。那些“n”型的铁钉被摩得逞亮或者残缺,心中倒有念不完的成就感。
经常参加劳动,很小的时候开始的插秧不会觉得腰酸(大人门戏说小孩没“腰”),然后在满是水的稻田里割稻,递禾(递把子――脱粒的时候水稻都是一小把为一扎),手臂上全是稻叶划成的血痕也一点不埋怨。扎稻草也是件好玩的事情,还得需要技巧和力量,要不扎起的稻草可能不美观也不结识,最喜欢在扎的过程中躺在到草垛上假寐或者看蓝天白云,纯粹的生活。
还有就是“农忙假”,这个小学、初中时代的特殊假日至今还在家乡延续。帮老师或者轮流在同学家插秧(尤其是1-2寸长的小苗)时还是比较严寒的季节,每每插完后都冻得通红,手脚僵硬。这时田埂边上的“樱桃”已成型,樱桃树上全是绿色的小果,同学在一起边插边讲笑话,还出现过同学跌倒在稀泥中,惹得更多同学善意、尽情的欢笑,还有就是一起探讨智力题,共同解答分享。
家乡没有自然资源可供利用,从土地里刨食是解决生计出路。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青壮年都南下务工挣钱,逐渐抛弃了从土地里刨食生活轨迹,老家现在的人口大部分只是老人和小孩留守,前些年头在外赚钱后回家首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修房子,可能让下代继续重复自己的老路。现在有些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加大,遗憾的是目前教育制度的不完备和弊端让老乡们辛苦异常,利好消息:西部业务教育完全免费,农业税也结束了她2600多年的命运。
祝愿人民富裕、祖国强盛。
作者:alongxu 回复日期:2007-1-10 17:46:33 a
作者:豫章花开 回复日期:2007-1-10 17:47:09
楼主的文章,唤回了我童年的记忆,每当想到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油
菜花香,和那遍地的红花草,心情豁然,那就是生命的源泉!
作者:langerhams 回复日期:2007-1-10 18:11:45 做人能做到袁隆平这样,一辈子顶别人几辈子了
作者:杨柳岸晓风银月 回复日期:2007-1-10 19:05:30 是的,袁隆平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英雄!
作者:念安居士 回复日期:2007-1-10 20:48:46 腿上一些伤疤常年不去,伴人一生,不管他在城市养尊处优多少年。
------------------------
顶砍柴这句话。每当我觉得不象人时就会撸起裤脚看看脚上的蚂蝗疤。
作者:686893 回复日期:2007-1-10 20:53:17 你是农民:十年砍柴?,我是农民,十年打工,我的梦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耕种自己的田地!
作者:大爱无边 回复日期:2007-1-10 20:56:42 楼主说的这个“神犬救稻种”的故事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无限回忆,这个故事我也是打小就听奶奶讲过的,要不是楼主今日娓娓道来,几乎都要忘记了……
感谢楼主给每一位农民的儿子带来了如此美好难忘的回忆!
作者:王小朱 回复日期:2007-1-10 21:38:06 十年砍柴的文章勾起了我们大家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我是广东的,这些活我都干过,很佩服楼主的文笔能如此的细腻。看来南方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的生活习惯是如此的相同,广东人将广东以外的人都称之为“北佬”是多么的浅薄。
作者:在寂寞中成长 回复日期:2007-1-10 21:42:52
除了袁隆平,大家也还应该记得谢华安吧。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对病虫的抗性较差,生产中遇到较大的麻烦。在此基础上谢华安培育出的杂交稻进一步提高了对病虫的抗性,才使得杂交稻得以真正地发挥作用。谢华安和袁隆平相像,长年田间劳作的结果是肤色如同黑人,所以真该感谢中国这些务实的科学家。
作者:飞鸟与鱼2 回复日期:2007-1-10 22:11:49 老家有一个“神犬救稻种”的故事,一代代相传至今不知有多少年了。说的是原来的水稻,谷子从根部一直长到顶端,这样产量就太高了,人们无饥饿之忧,就很不珍惜粮食,随便浪费。玉皇大帝知道后很生气,决定惩罚人类,派神仙下来把谷种收上天,农家喂养的一只神犬知道后,跑过去将尾巴伸到那位神仙装稻种的口袋里,沾满了稻种跑回来了。从此,珍贵的稻种保存下来了,但稻穗就像狗尾巴一样,不再满茎全是谷子,而只长在尾巴上。所以,家乡的农民用新稻煮熟第一顿饭,尝新时祭完祖先后,先盛一勺饭给自家的狗吃,然后再自己动筷子,以此感谢狗为人类救下了稻种。
================================
这个我们那里的传说稍有不同,说是狗在滚了一身的稻种,但是回来是要过河,身上的全沉到水里去了,只有翅起的狗尾巴上留有几颗带回给了人类
作者:人生就是书 回复日期:2007-1-10 22:13:23 今天的《南方都市报》文化版有一小块对“十年砍柴”有一个详细的介绍。摘录如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天涯社区的资深网友。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湘南一个乡村。在西北读完大学后当了四年公务员。1998年开始在法制日报当记者。他不满足于一直以来的“主流”写作,如写公文,写正面报道等等,认为缺乏成就感和快乐。2002年9月他第一次来到天涯论坛,偶然间开始了“一种真正属于自己心灵的写作”---读书笔记。之后,一系列首发在天涯,有关《水浒》的读书笔记结集为《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与2004年6月出版。
......
作为一个民间历史研究者,十年砍柴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自己对明代政治格局的独特看法。史学的意义就是反照自身的时代,在文史书掀起热潮的今天,读者们追捧阅读十年砍柴的读明史系列,除了欣赏作者独具洞见的史识,也从中学习到一种学历史,用历史,观察现实世界的,同时看到了字缝中的东西,连接了历史,让历史活到了今天。这是十年砍柴的书最具有价值的地方。
作者:筑路工 回复日期:2007-1-10 22:25:29 这种好帖不能不顶!
作者:hyhust 回复日期:2007-1-10 22:26:31 没种过稻,但听过父母对对插队支农的描述。
代父母顶一下此帖
作者:海天一色2007 回复日期:2007-1-10 22:36:50 我这里种水稻也差不多!!!
不错!!!
农民是值得尊敬的!!!!!!!
作者:hopgmhe 回复日期:2007-1-10 23:06:03 双抢那个累啊,天刚微亮就要起床下田,中午太阳又大又晒,下午还要赶插秧苗,现在回想起来还沥沥在目。
作者:lzwwiner 回复日期:2007-1-10 23:11:48 我们那里也是种双季的水稻。楼主的描写,就是曾经记忆的在现。
作者:natasha5321 回复日期:2007-1-10 23:33:37 一个字一个字看下来,百感交集,真的很亲切。
还有这一段,写的太美了:
一年四季,老家的农人的生活的大部分和水稻息息相关,为它欢喜为它忧。在和水稻相伴的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就是晚稻快熟了,一年的丰收在望,我们这些小孩,坐在离村庄很近的田头,守着稻谷不让鸡鸭糟蹋,闻着稻谷的芬芳,拿一根短笛,吹一阵再望一阵西天绚丽的玩霞。我吹笛子就是在看稻子时学会的,虽然呕哑嘈杂难为听,但那些成熟的水稻却不嫌弃我,他们伸着头,在仔细地听。
作者:茶禅一味啊 回复日期:2007-1-11 03:41:33 3
作者:住别墅的麻雀 回复日期:2007-1-11 05:52:41 种田的生活有这么好情趣!
狗日的文人你浪漫过头了。
作者:netcommune 回复日期:2007-1-11 05:59:33 作者:住别墅的麻雀 回复日期:2007-1-11 05:52:41
种田的生活有这么好情趣!
狗日的文人你浪漫过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田的确很辛苦,但老百姓愿意乐在其中,你何必要求他们天天苦哈哈着脸干活?
作者:明明白白谁的心 回复日期:2007-1-11 08:54:09
砍柴细腻的文笔带动了所有人童年的思绪,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读罢砍柴的文章,心中泛起无限的怅然和莫名的感动,仿佛嗅到了故乡那金灿灿的稻花香,和浓郁的油菜花香;还有那清明时节的红花草实在是盘中不可多得的美味!
故乡的土地令人心驰神往啊!
- 上一篇: 挺直腰板种水稻(聚焦现代农业)(图)
- 下一篇: “杂交水稻之父”广西行结硕果 看好广西水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