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广州 [进入分站]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您的位置: 110广州网 > 广州新闻 >

奥赛: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110广州网 时间:2010-12-21 10:39:02

近日,深圳中学教师在给学生上奥数课。深圳商报记者 陈广琳摄

  

  深圳新闻网讯 “数学奥赛选拔的是最有天分的人,有志于在数学领域发展且有天赋的同学,在中学时代就要开始思考一些学科的前沿问题。”12月18日,国际著名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日曼诺夫在深圳中学演讲时如是说;但同是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数学家丘成桐却一直认为:奥数选拔不出真正的数学人才,因为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两者一点关系都没有。

  数学家的观点在“打架”,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之间也“打架”。前不久,教育部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2014年起取消绝大部分奥赛获奖者的大学保送资格,获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重庆市教委去年就出台政策,宣布将逐步取消高中生奥赛获奖者的高考加分政策。但高校对奥赛获奖者的争夺却更激烈了,不仅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被各大名校争抢,省赛区二等奖甚至三等奖以上的获得者,也自动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

  奥赛还在引发越来越激烈的争吵。

 

   参与者说:奥赛可训练思维创新

  姚学林是我市物理国际奥赛的金牌教练,去年他和熊新家、吴泽宇几位老师一起,带领着深圳中学物理竞赛科组,获得了19个全国物理竞赛区一等奖,几乎占广东省“半壁江山”,而且包揽了一、二、三名。他说:“相对于学校常规教学而言,奥赛是另一种人材培养途径。像思维能力与发散创新这些东西,可不是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记’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方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动性,而只有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才能让他自己自发地去琢磨思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去主动思考,你让他做再多习题也无济于事。”

  深中高二(17)班的学生陈蔚玮今年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得广东省第五名。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学开始学奥数,得到的好处就是“提升了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反应快,创新能力强”。

  高校对奥赛也非常认可。天津大学招办谷副主任日前到深圳参加自主招生咨询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大学规定,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省赛区三等奖及以上的考生,就有该校自主招生的报名资格。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学科竞赛本身就体现了创新能力及应变思维能力,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肯定在某些学科具有特别的才能,创新能力强。而前几年的经验也表明,学科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大学后更容易成才。

  无独有偶,中国科技大学招生官何海平先生也告诉记者,他在面试考生中就发现,参加过奥赛训练的学生特别自信,他们主动与人交流。何海平说,对竞赛保送、自主招生、高考三类途径进入学校的学生,中科大追踪数年,发现大学三年级后,竞赛保送的学生明显有优势,不但学业成绩好,而且敢于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勇于超越自我,因而毕业后发展得也最好。武汉大学也有相同的结论。

 

 与升学挂钩:奥赛成了“魔鬼”

  深中教师张承宇曾对数学奥赛与菲尔兹奖做过研究,他告诉记者,自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于1959年的7月在罗马尼亚举行,获取金、银牌的选手中,他知道的就至少有7人获得了菲尔兹奖。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深中受益奥赛的毕业生中,有数学金牌得主韩嘉睿,他正在华尔街拼打;有获物理奥赛奖的刘若鹏,他发明了隐身衣,现任深圳光启研究院院长;有化学金牌得主薛明宇,他正在哈佛读博士研究物种起源。

  在支持人嘴里,奥赛是天使,那为什么又成了魔鬼遭到诟病呢?张承宇认为,那是培训没有把握一个“度”。

  张承宇告诉记者:“我认为每个小孩,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点奥数,对开发智力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也是受益终身的。我自己的小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我给她上两次课,已坚持了三年,效果很好。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家长送小孩去学奥数,目的是参加奥赛,为了获奖,从而为读重点中学,甚至保送重点大学作准备。这里面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打个比方,你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强身健体,不是为了参加体育比赛当运动员,更不是为了破世界纪录拿奥运奖牌,那是少数几个人的事。因为目标不一样,决定了培训力度不一样,对大多数孩子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伤害,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

  有多少学生适合“当运动员”呢?有关专家指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参加奥赛。正是只有5%的人适合的项目变成了“全民运动”,把只适合部分学生参与的奥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强加到多数学生身上,使奥赛成为许许多多学生不堪承受的重负,成为被“封杀”的魔鬼,而其根源,正是把奥赛成绩与升学挂钩。

  作为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曾告诉记者,奥赛成魔鬼的罪魁祸首,是学校将奥数成绩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工具。他回忆,早年在北京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公共外语热”,最多的一年有5万名小学生报考。其原因,就是好中学喜欢招收通过这一考试的学生。正是与升学挂钩,学奥赛课程、拿全国大奖、高考保送北大清华……这一成才捷径曾是许多家长为孩子设定的奋斗目标。虽然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喊:奥赛只是5%的学生的项目,但家长们还是认为:我的孩子就是这5%的一员。

  张承宇认为,奥赛培训者本身良莠不齐,也是造成社会反感奥赛的一大原因。他说,现在许多小学仍用兴趣班、第二课堂的形式教授奥数,至于中学,至少深圳中学初中高中都有正规的培训。但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培训,其老师对奥数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这些老师本身是要经过1~3年培训才能上岗。他们过去读书时并未参加过奥数学习,在大学数学系也没开这门课,仅仅凭几本教材,自己做几个题目,转过身来教学生,难免误人子弟。

  奥赛热开始降温

  奥赛与其主旨渐行渐远,正如新华社在去年的年终特稿2009年度“热词”中所说:奥数本无害,但应试教育的框架把奥数变成了害,中国的“奥数狂热症”,已变成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2009年,奥数被大力讨伐,但就像禁止“有偿家教”一样,升学指挥棒不变,减负谈何容易?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取消了绝大部分奥赛获奖者的大学保送资格。“教育部的新政是个明智之举,我举双手赞成。”杨平认为,这项政策基本上把奥赛与升学脱钩了,奥赛热自然会降温,而进入集训队可保送、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优先获取自主招生资格”,这就鼓励真正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竞赛,让奥赛回归了本源。深圳商报记者 陈广琳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0966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