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民间艺人孙交运手工制蜡四十年不厌倦
孙交运正在为蜡上色。
潍坊新闻网1月25日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今,蜡烛的照明作用早已退隐到次要位置,但每逢结婚、生日、春节等,蜡烛仍然不可或缺。如今蜡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仍有一些民间艺人执着地坚守着手工制蜡的传统,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村71岁的孙交运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刚进腊月门,老人就忙活了起来,忙着制作年蜡。那么,土蜡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过年点蜡有哪些习俗?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从事土蜡制作40多年的孙交运。
旺季
进了腊月门就忙着制作土蜡
一走进孙交运家的房子,只见一个大大的轮子上挂满了白色的蜡烛半成品,旁边是盛满油脂的塑料桶和脸盆,大锅里熬着油脂。孙交运说,自从进了腊月,他就开始忙起来了。
孙交运手里拿着一把刷子,从盛满颜料的小锅里蘸上颜料,挨个为蜡烛上色,老伴在一旁为他打下手。上完色的蜡烛立即显出鲜红喜庆的色彩。
随后,孙交运和老伴从轮子上取下蜡烛,放到铁条上晾着。
记者看到孙交运家西边的炕上铺满了早已上好色的蜡烛。蜡烛上面盖着棉布,孙交运的老伴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蜡烛开裂。
蜡烛晾干后,孙交运开始在上面写字。他先取出一个小杯子,将金粉、稀料和清油放进去搅拌一番,然后用毛笔蘸着,挨个在蜡烛上写上“财神登门 恭喜发财”、“招财进宝 日进斗金”、“堆金积玉 发福生财”等金字。孙交运写完字后,蜡烛两个一对,用纸包起来,拿到秤上称好斤两,分门别类放起来。这样,蜡烛就算制完了。
工艺
五道工序,熬油蘸蜡最费事
“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蜡烛,工序很复杂,尤其要注意掌握好火候。”孙交运说。
他告诉记者,制作蜡烛的第一道工序是制苇杆。他从集上买来苇子,晒干后将其铡成一段一段的,大蜡烛稍长些,小蜡烛稍短些,一般四两到半斤的蜡烛,需用40厘米到42厘米的苇杆。铡好的苇杆需要剥皮,取直。
第二道工序是搓芯子,芯子主要用棉花制作。将棉花搓成一段一段的,一般半斤到六两的蜡烛棉芯长约20厘米。孙交运说,现在那些用机器生产的洋蜡,芯子细,而且是线芯,燃烧不好。他们制作的这种土蜡的棉芯很粗,烟子不呛人。
第三道工序是熬油蘸蜡,这是最关键的环节,非常费事。孙交运说,要先买来牛油、羊油,掺在一起放到锅里加温将其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将其舀到桶里或盆里,用木棍搅拌,待其渐渐冷却。直到不厚不薄的时候才开始蘸蜡,将缠有棉芯的苇杆依次放到桶里蘸油。蘸好后放到轮子上冷却,凝固得差不多了再蘸第二遍油。循环往复,一般一支蜡烛要蘸10圈左右。这个环节有舀油的,有蘸蜡的,各司其责,一般两个人就行。半成品凝固后,还要进行切割,做得外形一般齐,然后放到铁条上晾着。
第四道工序是上色,也叫挂皮子。孙交运说,在这一步中要将油红粉、朱红印油、牛羊油掺上石蜡,调和在一起,放到小铁锅里加温熔化,加温至70摄氏度左右时,就用刷子蘸着给蜡烛上色。根据色料的温度变化,有时需要蘸两遍,有时一遍成功。这个环节需要把握好火候,色料太热了,蜡烛的后跟就会发白,太凉了就会起泡。一般情况下蜡烛尾部不上色,留下空白是为了好看。
孙交运说,第五道工序才是写字。以前蜡烛上都写着“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的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都换成了“堆金积玉 发福生财”、“财神登门 恭喜发财”等吉祥话,见证了人们思想的变迁。
传承
“挣钱路子多,小辈不愿继承”
孙交运告诉记者,自己学习制作蜡烛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是跟着堂嫂学的。那时村里生产队有蘸蜡这门副业,组织一部分人加工生产,他就跟着学习。刚开始他觉得比较难,油的热度、蘸蜡的粗细等都不容易掌握。后来干得时间长了,慢慢就掌握了这门手艺。
孙交运说,以前生产队还兴挣工分,收入很少。一进腊月门,他就开始进料制作土蜡,制成后带着到柴沟、井沟等地售卖,一直卖到农历腊月二十八,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能挣六七百元,“收入还是蛮可观的”。
孙交运说,呼家庄村有制作年蜡的传统,前些年有10多户人家从事这个营生,这几年只剩4户人家。第一是很多老艺人年纪大了,干不了这活儿了;第二是这些年挣钱的路子多了,小一辈的不愿继承,宁愿出去务工或者经商。孙交运的姑父以前全家都干,现在小辈的开起了饭店,“做大买卖去了,再不做这个营生了”。
据孙交运介绍,当地人一般会在除夕放鞭炮接完财神后,回到家点上蜡,喝酒之前要止蜡,然后是守岁。到了年五更,发完纸马,再点上蜡,开始烧香烧纸。过了五更,因为现在有电灯了,就再止了蜡。到送年的时候,蜡烛要一直点到不剩,剩下的话,俗语说是“坐蜡”,是不好的兆头。
谈到将来的打算,孙交运说,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要把这门手艺好好干下去,一直到干不动了为止。(刘扬)
- 上一篇: 武汉人1年申请专利1.5万件
- 下一篇: 海陆相连 空地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