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广州 [进入分站]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您的位置: 110广州网 > 广州新闻 >

从面点师傅到环保达人

110广州网 时间:2011-03-01 07:39:04

  

 

  深圳新闻网讯 他本是山西吕梁山走出的面点师傅,但十多年来却痴迷于环保,曾先后五次自费骑自行车跋涉十几万公里,行走20多个省上百个城市做环保宣传;用10万双一次性废旧筷子制作8米高的还原树;他制作了系统而颇具操作性的城市垃圾分类方案……他也因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环保达人。

  但痴迷环保也让他吃尽苦头,女朋友离他而去,多次被老板炒鱿鱼,来深十多年他还是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可他总是一付乐呵呵的样子。

宋治良曾与同事用一次性废旧筷子做成了一棵还原树,宣传环保。

  第一次认识宋治良,是在2008年1月。那时,女朋友离他而去,很多用人单位怕他常要离岗去搞环保宣传而不敢录用他,令他陷入求职无门的尴尬境地。

  今年2月27日下午,记者拨通宋治良的电话,他说他人在太原,正在一家山西菜馆苦练面点技艺:“这次回太原给自己充充电,把面点技艺再提高一下,再筹些资金,回深圳开家精品面馆,等生意好了,经济上自立了,咱还要搞环保。”

 

   为了那些

  消失的山泉和动物

  1976年5月,宋治良出生于山西吕梁地区临县白文镇曜头村一个贫困的六口之家。13岁那年,宋治良从小学五年级辍学回家,跟人外出打工,几年下来学成了一手熟练的面点技艺。

  1997年3月,21岁的宋治良随朋友到厦门开面馆,一群大学生经常在店外摆摊宣传环保,耳濡目染,他对环保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家旁边是一座山,我小的时候,上边有山泉,有林木,有狼有兔子还有好多野果,可我长大后山秃了,动物野果全没了,过去打井挖几米深就出水,现在打几十米都不见水影,那些大学生的宣传让我明白这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他说,“我很怀念那些山泉、兔子甚至狼,我想自己也该为宣传环保做点事儿。”

  刚好朋友的面馆不久关闭了,他拿了朋友给的150元,买了辆二手自行车,挂了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纸牌子,然后一路骑向西安去投奔一位朋友。路过杭州,一名叫陈海燕的好心人,见他宣传环保,就赞助了他50元钱和500张宣传单。

  到了西安,没找到朋友,他因食物中毒造成胃穿孔,昏倒在西安一条小巷里,路边卖稀饭的张大妈把他送到医院,还替他垫了3000元的医疗费,才救回他一条命。

  为了报答张大妈的救命之恩,他辗转到西宁去打工赚钱。1999年,当他赚够4000多元时,就又骑上自行车,经青海—甘肃—宁夏到达西安。耗时118天,行程3000多公里,一路拍下沿途的环境现状,污染情况,甚至不惜长途跋涉顺流查出污染源并一路进行环保救治宣传,力图带动更多的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到西安他是准备给张大妈还钱的,可大妈却于一年前去世了。

  宋治良含泪到书店买了一大堆环保书刊,还印制了几千张环保宣传资料,又骑上自行车出发了。

 

 10万双一次性废筷制成还原树

  2001年,宋治良骑着自行车来到深圳,先后在南园路某餐厅和梅林几家饭店做面点师傅。工作之余,他加入了深圳环保义工组织,除了搞环保宣传,还经常去大梅沙海滩、莲花山、梧桐山等处捡垃圾,到一些小区回收废旧电池。

  2002年9月,为倡导绿色奥运,他单骑从宁夏出发到深圳,行程4300多公里,历时25天,一路发出环保宣传单上万份,沿途向人们讲解环保知识,每到一处都有当地体委在他的行程表上盖章为证。

  2004年4月为保护生态环境,营造绿色家园,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回收废旧电池,杜绝白色污染等环保宣传,宋治良单骑24小时冲刺500公里宣传环保,深圳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轰动一时。

  “我一直在思考一种更直观的宣传环保的方式,如果用一次性筷子拼装出一棵树,是不是会更易引起人们对毁坏森林的重视?”宋治良先是做了一棵小树,在义工活动中四处展览,引起了参观者的重视。接下来,他开始做一棵大树,和真正的树一样高,不少义工都加入到拼装大树工作中来。他在餐馆打工,时刻留意收集一次性筷子。下了班,就骑着单车,到周边的餐馆宣传这棵树的想法,让大家帮他把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留起来。10个月后,他和其他义工兄弟一起,共收集了10万双一次性筷子。2006年4月,高8米,直径60厘米的大树拼成了,取名“还原树”,在全市各个区、社区、广场上展出,引起了极大反响,许多人因为看了“还原树”而加入到环保义工队伍中。

  但就在获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的那天晚上,拍拖数年的女友翻脸了,说“你得的荣誉越多,咱们赔的钱越多,跟着你,以后这日子没法过”。当晚大吵一架,第二天就收拾行李走了,从此没了消息。没多久,他工作的那家餐厅老板,嫌他经常请假搞环保,客气地多发他一个月工资请他走人。宋治良又去四处找工作,可那些老板一听说他双休日就要出去搞环保,就摇头将他拒之门外。

  失恋又失业,但他脸上并没有想像中的悲戚之情,他说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悲伤忧虑也解决不了问题。

  记者告诉他,深圳好多从事环保的义工,都有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搞环保只是业余时间的事。问他为什么不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再去从事环保活动,他说是因为习惯,搞了10年了,一下停下来他不习惯。

 

 垃圾分类方案搁浅

  令他反思

  2008年1月,正是国务院“限塑令”刚刚发布实施的时候,宋治良自费800元定制了100个折叠型环保购物袋,与一次性废旧筷子制作的还原树,在彩田村广场进行科普宣传,他在接受采访时特地把一只环保袋赠给记者。他的宣传活动很受欢迎,还把环保购物袋免费给市民使用,但要求用后归还,但令他失望的是,市民拿走的环保袋多数都没还回来。

  那以后宋治良几次向记者表示,要把环保活动放一放,先找一个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事情来做。帮小店送过快餐,干过面点师傅,但都做不长,他更多的时间还是在策划组织环保活动。2008年10月,宋治良荣获第九届福特汽车环保奖,奖金1万元,成为他从事环保活动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

  2010年3月,他说制定了一个“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示范方案”,正在想法推广,并给记者发来了一份。方案很细致,从垃圾分类到回收处理流程及示范模式,及其引用的各种数据,都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之手。

  “我拿着方案去找环保部门,希望他们协调各社区按我的方案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但没人理睬。”宋治良说,又去找城管部门和义工联协调也遭了冷脸。他就自己跑到几个社区去跟管理处推销自己的方案,但管理处都说,按你的方案要增加清洁工作的工作量,只要你给清洁工发补贴,就按你的方案办。后来,他又设计了一种垃圾分类桶,去找深圳垃圾桶的生产厂家,希望能给他制作一个样品进行展示推广,结果没一家愿意。

  “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示范方案”推广的失败对宋治良打击较大。

  再次见到宋治良是在去年12月,罗湖松园路的一家小餐馆里,他是这里的主打面点师傅。宋治良坦承垃圾分类方案失败后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人的环保理想如果不借助组织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作为个人,如果不解决自身生存问题,还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环保上,难以为继也不现实。”

  他的脸上还是乐呵呵的样子,似乎过去所有的不快和失败都没留下痕迹。“我马上35岁了,总算明白了好多事情,过去对环保的那份热情没有错,只是方法欠妥,但我并不为过去所做的一切后悔。”他说,“现在我要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有一份属于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事业,还要找老婆,生孩子。”

  他说,等这一切实现之后,他还会去投身环保事业,还要把孩子一起带上。

  他说这些话时,还是乐呵呵的样子。

  “你个人的环保理想如果不借助组织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作为个人,如果不解决自身生存问题,还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环保上,难以为继也不现实。”

  ——宋治良坦承垃圾分类方案失败后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45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