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呼吁保留广州老城区整体肌理和风貌
修整一新的洪德路骑楼街焕发青春。记者杜江 摄
专家学者热议广州如何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何镜堂院士呼吁——
保留老城区整体肌理和风貌
“骑楼的保护必须是成片的保护,一个一个单独的保护没有意义。特别是外形外貌西洋风格的要保留、整个肌理、形态要保留。”何镜堂院士在广州市委宣传部昨日召开的“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专家座谈会上呼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汤应武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伟玉主持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以及如何贯彻落实《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行了热烈探讨。专家指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具有高度文化认同的“首善之区”;传统与现代相融汇、在国际上具有一定软实力和重要影响的“文化之城”;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意之都”和尊重创造、鼓励创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优秀文化人才“汇聚之地”。本报按与会人员的发言顺序,摘录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文/记者杨明、谭敏 通讯员穗宣
骑楼保护须原汁原味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
就城市规划而言,老城区首先应该保留其“整体肌理”,不宜大拆大建。其次要疏通人口密度,改善公共设施和交通条件,提高人均公共绿地的指标,将区域内建筑空间的尺度、密度、高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重现历史格局,营造一种深远的文化境界。最近提出要保护中山六路的骑楼,我非常赞成,骑楼是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重要建筑,可遮雨挡太阳,人们可以在骑楼下交流、聊天、购物等,骑楼的保护必须是成片的保护,一个一个单独的保护没有意义。特别是西洋风格要保留、整个肌理、形态要保留,而不是看某一幢楼。要原汁原味地保护,有的骑楼油漆得很新就不好,像新做的。
让更多大师名家定居广州
陈春声(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
一个城市能否成为“文化名城”,取决于本地人的认同感和外来者心目中的美誉度。我们面临的困难包括:一是市民的文化认同和现代市民意识有待提高。二是文化资源“建设性破坏”的局面有待改变。三是城市文化景观有待大力改善。四是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定居的大师和名家还是太少,国际一流学者对广州的关注也还不够。
现阶段可以考虑吸引更多卓越人才定居广州,使广州成为学者和文化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世界文化名城有三个功能
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世界文化名城应该有三个功能。首先是要有很重要的文化策源功能。其次,要有汇聚八方资源的良好环境。第三,还要有重要的传播功能,将广州特殊、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理念、文化品牌、文化力量传播到全国各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十二五”文化产业年增15%
陆志强(广州市文化广电与新闻出版局局长)
“十二五”期间,文化广电与新闻出版局将着力建立和完善支撑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六大平台”,要实现每年文化产业15%的增长速度。到了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产值要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
广大将建民间艺术博物院
徐俊忠(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为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广州大学已经调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今年9月我们将迎来第一批以民间工艺和民间艺术为方向的艺术专业研究生。我们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广州大学民间艺术与工艺博物院,为民间艺术和工艺的保护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媒体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戴玉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广州日报社社长)
媒体在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中的作用,我认为主要是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促进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媒体自身也可以帮助城市形成文化影响力。比如今年很多媒体都在进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采访,帮助恢复历史文化记忆,也帮助广州形成一个文化概念。
盘活广州历史文化的遗产
黄淼章(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广州目前是全国最多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关键是要将我们历史文化的遗产盘活,集中财力,下决心开发一批有知名度,历史文化价值比较高,岭南地方特色鲜明的项目。比如,做大做强南越国博物馆、重建沙面建筑博物馆、抓紧建设南粤先贤馆和南越博物馆陈列大楼等。
主打“世界商贸文化名城”
顾涧清(广州市社科联主席)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主线应该是世界商贸文化名城,我们应该将文化和商贸进行深度的融合,通过商贸文化产业化,城市才会成为巨大的点金石和聚宝盆。广州的商贸文化特色非常突出,希望下一步落到实处,比如在文化公园建十三行博物馆等。
- 上一篇: 旅游最新热点 - 关岛
- 下一篇: 广州今年保障房建设总量有望首超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