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首日广州12万人拜山 今明将迎高峰
一家人聚在一起,点燃香火,追思先人。记者黄澄锋摄 小女孩虔诚地点燃一炷香。 银河公墓里的天堂信箱,给市民提供了寄托思念的新形式。 记者黄澄锋摄
本报讯 (记者周祚 实习生杨励潮 通讯员穗民宣)昨天是清明假期第一天,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市各祭扫场所共接待祭扫群众122948人次,车辆10814台次。
“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政府多年提倡市民使用鲜花祭拜的方式,但收效甚微。今年仍只有少数市民选择无烟祭拜方式。
无烟祭拜接受度比去年略高
昨日上午,银河公墓及市火葬场开设的无烟祭拜区人气仍很冷清。广州市火葬场的无烟祭拜区共设约400张祭拜台,截至昨日上午11时,有30张祭拜台被使用,使用率近8%,据管理人员介绍,去年的无烟祭拜区使用率不到5%。
有的祭拜台上虽然插着香,但未点燃。“对先人只要有心就行,烧不烧香没关系。”在无烟拜祭区的巫先生说,也考虑过将长辈骨灰撒海或者还林,但还要进一步了解情况。
“无烟区空气又好人又少,可以安静地缅怀亲人。”祖籍上海的沈先生及女儿前来祭拜今年刚过世的太太及儿子。沈先生表示很愿意将亲人骨灰撒海还林,但目前对这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多,希望有关部门多宣传。
老人走不动网上祭奠老伴
清明将至,笔者从广州寿星大厦、白云区大源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了解到,不少老人为避实地祭祀舟车颠簸之苦,都选择在网上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记者在该院的寿星网吧看到,有多名老人在网吧“霸位”,有些人还对着电脑自言自语,对逝去的亲人诉说思念。“儿子买了房了、买了车了,孙子上大学了,再过几年就工作了,我住养老院了……”一个白发老人对着电脑喃喃自语了许久,应该是对逝去的老伴说话。
“你们今年清明节不用回广州了,我已在网上为爷爷奶奶建了一个陵园。”周伯打电话给远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接着,周伯点击进入一家祭祀网站,随着哀婉的乐曲,出现一块墓碑,他将逝者的名字一一输入到墓碑上,然后用鼠标点了他们生前最爱吃的食品,并敬上康乃馨。
今明两天迎来祭拜高峰
昨天是清明节假期第一天,据记者从清明指挥部了解到的数据,全市各祭扫场所共接待祭扫群众122948人次,车辆10814台次。预计未来两天及随后的两个周末,前往祭扫的市民群众会大量增加,民政部门向广大市民呼吁,避开祭扫高峰,尽可能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祭扫。
深度话题
清明孝祭文化
凝聚家族亲情
文/记者周祚 实习生杨励潮
昨日是清明假期第一天,市民纷纷组成庞大的“家族团”祭祀亲人。清明节全家全族团聚,分金猪食甘蔗,比过年还热闹。扫墓祭祖成了大家族巩固维系亲情的重要方式。
大家族40人齐来拜祭
珠海特运15斤金猪王
昨天的市火葬场内,前来祭拜先人的市民人山人海。“我们家来了40人,今年最全,都来看望爷爷和父亲。”在前来祭拜先人的市民中,数这个黄姓家族人数最多,他们整整包了3张祭拜台。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家人都是专门从广东其他地方赶来广州的。黄细发(化名)先生是家里的二儿子,跟家族大部分人一样是商界人士,他说整个家族非常重视清明节,年年都会回来祭拜。
“我的老母亲70多岁了,每年都要坚持来这里祭拜。”黄先生说,他们家族四世同堂,祭拜的有老人,也有3岁的“细路仔”。
一只约1米多长的金猪摆放在黄家两张拼起来的祭拜台上,很是气派,路过的市民都不禁多看一眼。“这只金猪是专门从珠海运过来的,大概15斤左右!”黄先生说,订这只金猪王来祭祖,一来是对祖宗的尊重,二来家族人多,大金猪才够分食。
在港澳工作者纷纷回乡
为与家人团聚特意请假
清明节不仅是先人祭奠日,还是家人团聚日。记者在广州市火葬场及银河公墓了解到,许多在港澳工作的广州人都很重视清明扫墓活动,大部分人表示只能在内地停留一到两天,就要回去上班,“为了一家人能团聚,我们是请假回来的。”
“我到香港已经30多年了,我知道爸爸也很想同家人团聚,所以每年清明再忙也会抽空回来!”今年53岁的李先生是家里的三儿子,李家今年共有15人来祭拜,88岁的老母亲也来了,精神非常好,还帮着摆放祭品。李先生说,他父亲已去世40多年了,他每年都会回来,一年都没断过,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和内地的亲人团圆。
“本来打算‘正清’来的,可孙子在香港要考试,为了家人聚得齐全,我们提前来了。”吴女士今年56岁,家里有20人来祭拜她过世的婆婆和先生,最年长的是90岁的公公,最小的是2岁的外孙。“也许是年纪大了,公公坚持每年都要来。儿女们都很孝顺,年年都会从香港回来。”
家族分居世界各地难相见
清明回乡祭祖才能聚得齐
专程从加拿大温哥华飞回来的越先生对记者说,家人基本上在世界各地,广州只有一个最小的妹妹。他和老二都在国外扎了根。这次他专门带着小儿子回来给爷爷奶奶扫墓,顺便也认识一下亲戚。
“一年到头,我和弟弟妹妹都见不了一次面,过年也是在各自的家里过,只有清明才能聚齐。”越先生和妹妹聊着天,几个小一辈的年轻人则聚在一起打扑克牌。“他们几个小辈都没有见过,我带他们回来,也是为了让亲人们认一认,要不然等以后我们这些老人家走了,年轻人恐怕连亲戚都断了。”
“我早上6时30分起床,为的早早来占个好位置!”48岁的袁女士一家都是广州本地人,昨天一家老小17个人去祭拜她的婆婆。她说,已在酒楼订了位,拜祭后好去吃顿“团圆饭”。
文化内涵
扫墓“慎终追远”
踏青“敦亲睦族”
清明节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清明节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
——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李汉秋
扫墓与踏青,是清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象特征。扫墓所代表的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是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大传统”,而踏青所代表的“敦亲睦族”的节日习俗则属于风俗习惯层面的“小传统”,这就是清明文化的二重含义。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
- 上一篇: 胶州路一工地出事故 男子被钢管砸中当场晕倒
- 下一篇: 番禺建8所公校增逾万学位 解决社区入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