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铁时光变得有趣起来
“少说话,多阅读”,几乎是“地铁里做点什么才有趣”的全球回答。少说话不产噪音是对他人的尊重,而读点东西则是对自己的补给和滋养。
要论
当一个城市开通地铁后,如何度过地下时光成为每个人关心的问题。每天搭地铁来回上下班的乘客,每天可能在地铁里呆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因此,要让地铁时光变得有趣起来。
看深圳地铁里人们的所作所为,有看手机小说的,有一动不动站着的,有发短信的,有出声聊天的,更多是发呆的,看书看报的挺稀罕。
没有人可以教导人们在地铁应该干什么,让地铁时光灵动起来,纯粹是为了让自己愉悦。有时,外人就是从地铁里人们做什么,来判断这个城市的品位。美国外交家黎孟德·斯茨在伦敦供职时,经常坐地铁。他发现英国人在地铁上通常看书看报,或者抓紧时间玩玩报纸上的填字游戏,而法国人就不一样,大多聊天,让人觉得活跃过头。为此,他得出结论,书籍是英国的“国家货币”,每个人都喜欢文字。他进一步理解到,为什么英伦这个小岛国每年出版10万种读物,占所有英语国家出版总量的一半。
“少说话,多阅读”,几乎是“地铁里做点什么才有趣”的全球回答。地铁里空间狭窄,能够做的事不多。少说话不产噪音是对他人的尊重,而读点东西则是对自己的补给和滋养。看书读报,戴上耳机听音乐、听广播,信手画几笔卡通什么的,都可能让地铁跑得更快些。
温家宝总理就曾说,“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地铁时光需要发挥艺术想像力,但把握好度则不容易。伦敦和巴黎的地铁音乐家,曾是一道风景,从中走出比如:赫诺·塞尚、阿兰·苏尚、拉亚姆、科吉亚·琼斯等著名音乐人。但从1997年起巴黎地铁开始限制这类活动,为了避免给其他乘客带来不快,要求那些有意进入地铁演奏的音乐家必须具有一定的声乐技能,通过审查得到许可证才行,而且指定地点演奏,不能到月台上或车厢内演奏。深圳有不少流行歌手,不妨让他们驱逐地铁的单调。
但是,“艺术”的路子不能太野。上海曾出现“地铁里跳钢管舞”,身着红色服饰的女子,借用地铁扶杆,在地铁车内大秀钢管舞,引起乘客的强烈不满。美国、英国等国家多个城市也举行过“不穿裤子搭地铁活动”,理由是脱裤能救地球,因为短裤比长裤用料少、耗水少,因而碳排放更低。广州地铁就出现了山寨版。人家脱裤子,也跟着脱裤子,实在有点滑稽。
如何让地铁时光有趣,在于每个人的想像力。你可以什么也不做,但请计算一下,如果每天在地铁花40分钟,一年下来有240个小时。这么长时间浪费了,是不是有点可惜?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陈冰)
- 上一篇: 四家五星级酒店同日入驻黄陂
- 下一篇: 给地铁站嵌入灵动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