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广州 [进入分站]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论坛
您的位置: 110广州网 > 广州新闻 >

纾解社会普遍焦虑需多管齐下

110广州网 时间:2011-08-05 11:39:02

深圳新闻网讯  《人民日报》近期推出系列报道“关注社会焦虑”,认为民众普遍感觉到身边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从而削弱了民众的幸福感。

社会焦虑的强弱,总是和个体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成正比的。对于个体而言,这无疑是个高风险的时代,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风险系数不断加码,一环出了问题,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譬如就业焦虑,就业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资本的获取和积聚,这一环一旦出了问题,住房、医疗、教育甚至婚姻家庭,很可能因此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也就说,个体的生活抗风险能力太低,随时都存在着“个体破产”的可能。房奴、孩奴……这些也许都是可以预见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又往往会伴生和裂变出其他风险。比如房奴买的房子会不会有质量风险,会不会遭遇拆迁……风险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因此,要克服这种焦虑心理,就必须加强各种保障和福利,以此分担个体承担的社会风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社会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的抗风险能力,才能抑制社会焦虑心理的弥漫。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喜欢公务员、国企职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领域有保障、福利高,能够为他们极大地分担风险。物质生活上有“兜底”,民众才会有安全感。

此外,除了物质生活中风险的普遍和居高,公平正义的缺失往往也是社会普遍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与自动失去相比,人为的剥夺更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公平正义的焦虑,表面上是对整个社会的忧虑,归根到底还是对个体命运的忧虑。贪污腐败衍生出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很容易让民众产生被剥夺感,特别是伴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这种被剥夺感势必持续加重。因为民众都能意识到:我们都是纳税者,我们都是考生,我们都是公民,我们都是乘客……对公平正义的侵犯,实际上是对个体权利的剥夺。因此,公平正义的实现,才能尽可能地减弱民众的被剥夺感,以及由这种被剥夺感引发的社会焦虑情绪。

还有一种焦虑,则是来源于精神和价值层面。价值的溃散和精神的荒芜,让民众陷入灵魂的孤岛。而这种精神上的孤苦无依,正是焦虑产生的精神根源。这是个只有“我”,没有“我们”的社会,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去占领社会资源的高地,以此降低生存的风险和享受优越。价值溃散的孤独感让个体来承受,难免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的释解,还得回归到文化建设上来。

以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的加强推动福利社会的建立,在物质生活上提高民众的抗风险能力;以司法保障公平正义,削弱民众的被剥夺感;以文化重建促进精神的聚焦和价值的凝聚,把民众从自我的孤岛里摆渡出来……只有多管齐下,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才能够得到根本上的纾解。只有纾解了这种社会焦虑,个体才不至于成为孤岛上的囚徒,社会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事实上,释放这种普遍的社会焦虑,理应成为和发展同等重要的命题。(时言平)

 

故宫“家法门” 背后的真问题

廖水南

8月3日,故宫博物院对损坏宋代哥窑瓷器员工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故宫表示此处理依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第10章“奖励与惩罚”之第86条。但拒绝公布条款具体内容,称此为故宫博物院内部管理规定,不便对外。

从文物失窃、到开私人会所,再到雷人的“撼”字风波,曾经让无数国人景仰、且庄重的故宫,越发地显露出管理混乱、胡作非为、不学无术等面貌。而最新的“宋代哥窑瓷器”被打碎,故宫前隐瞒、后搪塞、再敷衍的处置,也更加地让人憎恶,在民众的质疑和声讨下,故宫又自以为是地动用起“家法”,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内部规定,不便对外”看起来振振有词,其实却是敷衍塞责。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行政部门等单位工作人员,因不负责任造成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那么,损坏国家“一级文物”是否算“情节严重”?

而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对于损坏宋代哥窑瓷器员工的处理结果是否只由故宫“自己说了算”?我们都知道,故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国家级博物馆,充满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结晶,归全体国民所有。由此,公共之物,又何来“内部规定”?退一步说,故宫的管理规定,又非国家机密,为何不能公开?

故宫上演“家法门”,不仅尽显故宫的傲慢与偏见,更表明了故宫一如既往的态度——故宫拒绝成为社会的故宫,成为公众的故宫,根本不希望让公众参与监督。而至于在“封闭”的故宫密室里上演着什么样的把戏,公众就只能靠一些良心未泯的“内鬼”微博曝光了。

于是,权力的行使、公共资源的使用,甚至对违法问题的处置,就全凭那少数人来说了。只是,在此前的三重门之外,又来一个“破碎门”“家法门”,而整个事件,看不到真诚的道歉,深刻的反思,彻底的整改,尽是些含糊其辞,欲盖弥彰,文过饰非之词之举。作为故宫真正的主人,我们想问的是:故宫,你到底还有多少门将为我们陆续打开?让人黯然神伤的是,再庄重的紫禁城、再厚重的文化历史,恐怕也终将承受不起这般的亵渎。

 

“桥坚强”的安全细节

赵勇

刚刚过去的7月,密集的塌桥事件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与此相映照,在中国,还有其他一些桥,历经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不倒。它们分别是已经102岁的兰州中山桥、75岁的宁波灵桥、54岁的武汉长江大桥、43岁的南京长江大桥。其中,武汉长江大桥更是历经70多次撞击仍安然无恙。

这实在是一种莫名的悲哀,我们已经能够遨游太空,却总在被豆腐渣工程、城市内涝、大桥动不动就坍塌困扰和伤害。大城市动不动就被淹,管理者说是遭遇了“罕见的暴雨”;桥动不动就塌,管理部门异口同声说是超载所致……反正,排水系统是没问题的,桥是没问题的。可这样的辩解,稍加分析就已经千疮百孔,它无非是一些建造者和管理方卸责的一种表演而已。还是来看看那些“桥坚强”令人动容的细节吧,在这些细节里,安全才不是虚幻。

102岁的兰州中山桥,除了当年所用钢材已经达到了现在的A3钢材标准,更令人惊讶的是桥上铆钉和杆件的结合面历经百年依然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蚀。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桥梁管理维修所所长董擎说:“这也就是说一百年也没有任何空气和水分进入而造成锈蚀,当时使用炭火和锤具等简单工具,能达到如此工艺令人匪夷所思,很难想象。”

很难想象的,还有75岁宁波灵桥的建造细节:建造时,所用砂石都用筛子筛过,并清洗得一尘不染。检验砂石的乡绅会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来,解开后,纱布必须一尘不染,才可用于浇筑。

更难以想象的,是当年许世友将军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工程质量验收——他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当时参与建桥的工程师万方更是提到,当时技术和材料相对落后。不过,建造方对待建设质量十分严格,也没有现在工程转包的概念。

至于被撞了70多次仍安然无恙的武汉长江大桥,当年建桥时,所有建筑材料都有严格的甄选标准:水泥选取至少是500号以上的标准,强度大,而当时普通建筑均为300号左右;砂石会先运回工地试用观察,合格后再做采购。

这些细节,就是“桥坚强”们的所有秘密——追求最先进的技术、使用超标准材料所体现的承载预见性、最严谨认真的建造工艺、工程不转包。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却造就了“桥坚强”们的安全神话。

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桥梁建造吧——我们有瘦身钢筋,有用胶水糊住桥梁裂缝的“工艺”,还有无处不在的层层转包……正是这些关键细节上的差距,让“桥脆脆”和“桥坚强”的差距如此刺痛人心。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路桥则是一个国家的良心,用什么来实现国家的良心,让大家免于塌桥的恐惧?是默许和稀泥式的“超载论”推卸责任,还是从制度上向“桥坚强”的安全细节看齐?我们需要明确的答案。

 

权力不能对“艳照门”一味护短

苑广阔

8月3日,媒体发布消息称,昆明公安局认定官员不雅照是人工合成。之后,昆明宣传部和公安局新闻办否认曾发布该信息。昆明发改委表示,涉事官员并未调离,只是出于保护这位干部角度,为其更换办公室照常办公。

自从昆明市发改委这位官员陷入“艳照门”之后,围绕着他到底是不是“艳照门”主角,就先后经历了否认——承认——再否认——否定否认的复杂过程,以至于网友都感觉自己要被绕晕了。奇怪的是,发改委出面声明了,公安局也出面声明了,而出于风暴中心的那位副处长,却好像销声匿迹了一般。媒体一打听,原来是被单位保护起来了,为其更换了办公室照常办公。

闹出这么大的绯闻,给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群体抹了这么大的黑,这位涉事官员怎么反而像是有功之臣一样,成为单位的重点保护对象呢?这种蹊跷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的正是权力部门面对丑闻、绯闻、负面新闻时的一贯做派,说到底,就是一种权力的护短行为。而这种不分是非,不论好歹的一味护短,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让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面临更大的危机。

我们暂时先不论照片的真假,既然官员已经牵涉其中,是不是就应该对公众有个交代和解释?如果是假的,就应该拿出证据证明其假,为自己洗清冤屈的同时也还公众一个明白;如果是真的,那么就应该按照规定进行调查处理,依法依规办事。可是现在涉事官员在单位的特别“照顾”之下,干脆躲了起来,这种做法,和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有何区别?

问题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无数事实证明,这种“鸵鸟政策”已经不那么管用了,网友完全有能力凭借手中的资源把真相翻个底朝天。最近曝出的两起官员“艳照门”,已经让官员的私德底线遭遇公众的强烈质疑,让公众对权力的品质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而作为涉事官员的单位,不是顺应民意,调查并公布真相,反而是捂着盖着,一味护短,最终必然激起公众更大的不满,更大的质疑。

网络时代,民意证伪的力量正日益强大,掩盖丑闻的代价也越来越大,如果权力有自知之明,不想自己的公信力彻底丧失,不想彻底站到公众的对立面上来,就应该善待民意,顺应民意,把真相告知公众。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23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